历史影响
《仪礼》所记的仪节制度,予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冠婚丧祭各种礼节一般都为后世承袭,只是细节上略有增减而已,乡饮酒礼一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才因经费问题而废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仪礼》中的丧服篇。从魏晋以迄清末,礼制介入了法制,各个王朝的法典,都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和立法根据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据丧服篇中的五服制度规定,实行了准五服以治罪的原则。
可以说,《丧服》是篇极为特殊的历史文献,从干预生活的直接性、深刻性、广泛性、持久性这些方面来讲,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近代学者张洪之曾称,象传两语,可括《仪礼》全书。礼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防患也。上下之辨,之所以可以概括《仪礼》全书,在于它关乎个体各自的位与德,也是人们谨守各自的职分与修养德业的根据,礼正是通过尊卑上下原则来使社会中的众多个体各安其分的。
司马光在对辨上下的阐释中,称履者,人之所履也。民生有欲,喜进务得而不可厌者也,不以礼节之,则贪侈无穷。是故先王作,为礼以治之,使尊卑自等,长幼有伦,然后上下各安其分,而无觊觎之心,此先王制世御俗之方也。如果说履卦的象辞所阐明是辨上下的尊卑原则,那么,是《序卦》所阐明的则是履卦对礼的践履原则。《序卦》称: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者,礼也。这就明确地将履与礼对应起来,《荀子》称礼者人之所履也,,也正强调了礼的践履原则。
随着封建制度的覆灭,《仪礼》及其派生礼典所记录的一系列仪节就失去了社会凭借,从而剥夺了它实践的可能性,但《仪礼》一书仍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北山酒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谱录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