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唯物思想家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文学兼教育家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中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儒学地位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素书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