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咸平四年夏四月,保吉谋攻西州回鹘,回鹘请兵于朝。,河水暴涨
回鹘自唐末浸微,散处甘、凉、瓜、沙间,各立君长分领族帐。时保吉犹驻积石河,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西州回鹘可汗禄胜知其谋,遣枢密使曹万通入贡,言本国东至黄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数百,甲马精习,愿朝廷命将统领,使得缚继迁以献。真宗嘉之,赐以诏曰:“夏、绥抗命,神人所弃。卿世济忠烈,谊笃舅甥,继上奏封,备陈方略,且欲大举精甲,就覆残妖,拓土西陲,献俘北阙。可汗功业,其可胜言!嘉叹所深,不忘朕意。今更不遣使臣,一切委卿统制。”特授万通左神武大将军,优赐禄胜器服。佶率兵拒战,酋领中矢死
按:此回鹘请讨保吉之始。州地。
吐蕃六谷都首领潘罗支以兵来讨。旬,田稼尽没,
知镇戎军李继和言,六谷都首领潘罗支愿戮力讨夏州,请授以刺史。廷议罗支已为酋帅,授刺史太轻,乃以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于是罗支遣部下李万年率兵进讨,贻书继和请师期。佶率兵拒
掳羌嵬逋走回。寨,
嵬逋乃保吉扰河西时掠得者,乘间率属千余内投,保吉自万户谷追之,不及。潘罗支攻夏州,
秋七月,以下恒、环等州告契丹。军节度,而绥、宥诸州尚
保吉遣李文骥献于契丹,因以下恒、环、庆三州告,契丹主赐诏褒之。兰山
按此与前告下麟、同伪词耳。何以书?罪其妄也。伪妄之词,一之为甚,可再三乎?,杀知州事裴济,改
八月,遣使献马。绥、
犹称所赐姓名,然寇掠边鄙益甚。外寨,
攻灵州不克,田其境地。绥、银割
灵州居平夏西北,南去镇戎约五百里,东去环州六、七日程,中隔瀚海,数百里乏水草,烽火、亭障不相望,若聚众急攻,早已不守。保吉欲俟中国财用关辅民力尽耗,然后取之。是时以五万骑攻城,城中兵少不出战。据其山川险要,凡四旁膏腴之地,使部族万山等率蕃卒驻榆林、大定间为屯田计,垦辟耕耘,骚扰日甚。真宗谋之参政李至,至言:“灵州虽西北要冲,今援绝势孤,不能不弃。若移朔方军于环州,保固边境,亦一时之权也。”乃遣宰相张齐贤行边。齐贤上言:“灵武孤城,必难固守,徒使军民六、七万陷于危亡之地。”知制诰杨亿亦言弃之便。辅臣咸以灵州及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宰相李沆曰:“继迁不死,灵武终非朝廷有。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真宗不从,以王超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将兵六万援之。东三十里,保吉以部下饥
九月,袭定州及怀远镇,镇将李赞自焚死;连取保静、永州;攻清远军,破之。讨保吉之
清远据积石岭,在瀚海中,去灵、环各三、四百里,四面悬绝。保吉攻灵州不克,复遣牙将赵光允贡马,潜以众袭破定州,围怀远。李赞兵不满百,拒战累日,力尽积藁自焚。连破保静、永州,攻清远。知军刘隐、监押丁赞分兵拒守,走间使诣庆州请援。都部署杨琼遣副部署潘、都监刘文质率兵六千赴之,且曰:“俟吾继至。”已而,迁延不进。保吉自鼓兵攻南门,令子阿移督精甲攻北门,堙濠断桥以战。七日,城中力竭,兵马都监段义启门降。保吉兵威益炽,逾支子平,直薄青冈城下。阿移,德明小字也。逋族
按:保吉攻城夺寨,未有如此详书者。缘河外五城乃灵州肩背,而清远据积石之冲,屯粮置守,以通环、庆援兵,尤为要害。自保吉取清远,灵州遂失声援矣。月,筑河防。
冬十月,升保静县为静州。仪州制胜
按:此李氏更改郡县之始。势成而
徇唐隆镇,与麟州兵战于柳拨川,不胜。,常屯重兵境上,而输馈
保吉既得清远,以兵徇唐隆镇,谋从萧关、武延、石门路攻麟、府。麟州副部署曹璨出蕃兵邀之镇西柳拨川,保吉战不利,退走三十余里。微,散处甘、凉、瓜
十二月,攻河外寨,降守将李琼。军入青冈峡数百里皆蕃部
自清远军陷,尽焚青冈峡诸寨,环庆、延、麟府以外近河之地,皆属保吉。真宗诏:西蕃诸族有能破夏州者,当授节度使,赐银、彩、茶六万;举族来附者,给田宅。于是蕃部阿药、讹猪、讹遇等皆内属。保吉谓中国诱之,率兵攻灵州河外寨。寨主李琼拒守旬余,保吉知其困,遣人招之,琼举城降。佶率兵拒战,酋领
部将卧浪己内降。及怀远镇
真宗命补军主,赐之田宅。河州,合洮河水东北
咸平五年春正月,保吉置市于赤沙、橐驼等路。北,部众甚盛。初,合于
赤沙川、橐驼口两路,为灵、夏二州蕃族屯聚处,保吉各置会贸易,以诱熟户。于是归者日众,中国禁之不止。始此。
三月,取灵州,杀知州事裴济,改州为西平府。绥、银割弃,
河外五城相继陷没,灵州孤堞仅存。关陕之民困于转输,陷锋镝填沙碛者不下数十万。岁荐饥,城中斗米价至十贯。裴济至镇,甫二载,谋辑八镇,大兴顿田,民间稍有生色。保吉集蕃部并力攻之,济被围两月,饷援并绝,刺指血染奏乞救。保吉遣兵断瀚海要路,王超大军不得进。别将张煦出镇戎军,入夏州界,由白豹镇抵柔远川,戍兵七百骑邀战,煦击败之,星夜赴援,未至而城陷,济死焉。济在镇有声望,及没,夏人惜之。保吉以世爵西平,又受契丹西平王册典,遂改州为西平府。麟、
夏四月,使清远蕃酋伪降,邀环、庆官军于白豹镇,不胜。白,光
灵武路自清远军入青冈峡数百里皆蕃部所居,汉人使旅经由,并在熟户安泊,所求赂遗,谓之“打当”,习以为常。保吉闻援将张煦引兵将抵清远,使新降蕃酋伪为熟户,以甲骑三千约降,愿给资粮,为饷导。煦察其诈,亟严军待。会环庆路部署张凝率师按部还,保吉遣兵邀之,凝将败,煦领锐卒赴援,一矢殪一大将,乃解。迁战,夺人畜甚众。时以
声言攻环州,以创甚不果。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