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