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回 化儿童赤松试道 登仙座道祖谈功
化儿童赤松试道 登仙座道祖谈功
灵宅闻言,勃然大怒曰:“吾道何者不及三缄?况三缄坠入凡胎之子,吾乃仙居上界。意欲将尔辈裁成道器,无非念其学道心诚。殊两次三番,传彼共立门下,反鄙吾道浅,弗足为师。是视吾上界之仙,不及三缄也。吾今誓不容彼,必到碧玉,排阵以擒之!”遂命三服、乐道为前导,自率野鬼,祥光驾着,竟向碧玉山而投。
及到碧玉地方,将阵排就,又嘱三服曰:“尔可再去,谕以好言。如其顺情归吾则罢,如其傲令如故,休怪吾之不仁!”三服度上峰头,极目寂然,不见有人行动。忙于各洞寻觅,踪迹全无。遂下山来,禀之灵宅曰:“诸位道友已四散矣。”灵宅子尚未深信,自上山顶,四面周视,果无形影,乃向三服、乐道曰:“诸妖散去,必有其方。慢慢访之,俟访得时,再为计议。”言已,各驾风车,仍回虎喷山中,日教三服二人以排阵之法。
一日,灵宅不在洞府,三服问诸野鬼曰:“自吾去后,尔等何处栖身?”野鬼曰:“自与鬼王分散,行贪尘六怪收为内用。孰意历时无几,六怪旋败于心明老道。吾等拥风而遁,被普光衲子一麈挥之,几乎尘世投生。忽然空际旋风一阵,又将吾等招转,落于虎喷山下。依归无所,已历多年。兹荷灵宅真人施下宏恩,教以阵法,何期又与鬼王相逢!吾等而今如蛇有头,可以行矣。”三服曰:“扰害村人之事,自此毋贪。待吾得闲,传尔辈以大道。”野鬼闻而喜曰:“鬼王有此提携,吾等心愿已足。”闲谈半日,灵宅子云游归来。常常抱恨三缄,在乎心中,但恨一时不能得遇。遇必置之死地,而心始遂焉。所以朝日云游,暗访三缄,云游地面。
岂知三缄自古佛寺出庄游玩,劝转金老,师徒向往前行,所历往途不下数千里,所越市镇不下数百处。他日来在百柳村头,正值暮春天气。师徒此际已劳顿不堪,三缄曰:“前面老柳之中,谅可蔽载阳之日。暂且入息片刻,再行不迟。”狐疑曰:“师其劳不堪任耶?”三缄曰:“自云游已来,无时止息。即得剎观,稍停步履,总未将大道炼习深深,心虽歉然,无如外功未满,纵极况瘁,又何辞乎?”谈论至斯,已到柳下。
赤松子见三缄师徒同来老柳息肩,思欲一试其道,云头按落,扭身化为孩子,以树根为枕,卧于柳荫。师徒来至其间,一同坐定。三缄目视孩子熟卧,乃怜之曰:“谁家儿童,卧于此地?倘蚁虫入耳,为害不小!”因时以手与彼拂之。然手拂儿童,心在大道,不知不觉,将指明掐了一下。孩子忽然痛哭,破骂不休。三缄曰:“吾见尔卧于树根,恐有蚁虫误入耳内,为尔拂着,不意指下重了,小哥还宜海涵。”
孩子听得此言,将手擦目,擦之许久,睁目一视而笑曰:“尔道士耶?吾奉祖命,往雪平山请道士来家,与吾祖伏鬼,奈道士远出,未克迎来。今正有缘,相逢萍水,不如请尔到吾家去,代驱鬼魅焉。”三缄曰:“尔祖所遇何鬼?”孩子曰:“心鬼耳。”三缄曰:“胡为心鬼?”
孩子曰:“心鬼甚于阴鬼。阴鬼只知害人头痛眼花,收伏尚易,惟此心鬼,最难驱遣。时而欲富,富若不得,则怀奸使诈,求垄断而登之;时而欲贵,贵若不得,则面谀容悦,入权门而媚之。更有甚焉,欲色则逾墙钻穴,寡廉鲜耻不顾也;欲酒则豪吞渴饮,失仪丧德不惜也;欲气则横眉怒目,詈父骂母不畏也。吾祖生平所最恨者,此心鬼。而心鬼偏住于吾祖腹中。素闻雪平山有一道士,善能制伏,祖故命吾往迎。殊奉命而来,空身而返,大失所望。不料在此又遇道长,何幸如之!”
三缄曰:“雪平道士收此心鬼,所用何物耶?”孩子曰:“左提华盖,右执意剑。欲除心鬼,非此二宝,不能收之。”三缄曰:“心鬼有几?”孩子曰:“彼言心鬼只一,而傍此心鬼而作弄者则有三。”三缄曰:“尔祖父必欲收此心鬼者何为?”孩子曰:“吾祖欲修昆仑宝地。然此宝地,原要清空。有是心鬼牵缠,何能俾昆仑之地,清净无扰,空灵无欲乎?”三缄曰:“尔祖欲去心鬼,以修昆仑,是昆仑在中,而不在上下也。”孩子曰:“若昆仑于上,惟不死者修之,玄中妙道,尽于此矣。”三缄曰:“据尔所言,尔祖其炼先天大道者。吾等正宜参访,以求大道之精。”孩子曰:“尔即见之,吾祖恐不乐见也。”三缄讶曰:“如何?”孩子曰:“吾祖最厌道士耳。”三缄曰:“尔祖既乐大道,何又厌道人耶?”孩子曰:“道名先天,其名美矣,其道高矣。深造有得,可证仙品,祖故甚喜于心。今之学道者,或以聪明自恃,巧于作弄,而旁门出焉,左道亦因乎旁中之旁,而由此起焉。致令炼道人儿厌常喜新,学至半途,而易辙改弦,习于旁左之门者日益众,活将先天大道弄得颠颠倒倒,吾祖是以厌之。”三缄曰:“听小哥言,进吾大道多矣!”孩子不复与言,立起身来,略拂衣尘,傍柳而隐。
三缄以为柳之神也,不知乃赤松所化,特以试道者。自得孩子一番言语,参悟大道,愈见精明。于是辗转流连,不忍舍柳而他游。狐疑曰:“夕阳将坠,师不急寻宿所,恐不免晚途奔走之劳。”三缄曰:“尔上前面速为访之!”狐疑去,三缄师徒缓步在途。未几,狐疑回,禀曰:“历此不远,有一古剎焉。”三缄曰:“内有僧道乎?”狐疑曰:“只一老衲耳。”三缄喜,遂率诸徒向古剎趋奔。
维时赤松子乘云天半,得遇紫霞而言曰:“尔弟子三缄,道已得半。吾化身往试,知其可成者,即在指顾之间。”紫霞曰:“全赖众真等指点频频,吾望速成,以好复命。”紫霞言毕,突见复礼子乘云至,止曰:“吾师急归,道祖有文来洞。”紫霞闻说,即约赤松子入洞闲谈。搭肩而行,不时已到。二真人捧视飞文,内言:“明日诸仙同聚八卦台,有言吩咐。”将文视已,共饮黄粱。
俄而,洞前起了一阵阴风,愈吹愈厉。紫霞曰:“此正暖和天气,春风原不鸣条。是风狂厉如斯,所主何兆!”赤松子曰:“吾与尔且出一观。”紫霞然其言,当即停杯,挽手出视,遥见西面黑雾腾空。紫霞曰:“春有东风,其风起自西者,必妖属也。”忙忙入洞,凝神而默会之。苏来,顾谓赤松子曰:“灵宅子在虎喷山下,操炼万鬼阵势,以害三缄。兼之三服、乐道被伊迷弄,参拜为师,食了背道灵符。尔我他时不免又战于此阵。明日拜见道祖,宜将是言禀之。”赤松子曰:“灵宅子数次阻道,道祖不即除之者,待彼知悟也。殊彼累为诸真所败,其心不服,今复炼兹大阵,以待三缄,真打入阴山,尚不足以蔽其辜者!”言毕,二真叹息不已。无何饮罢,赤松子辞归洞府。
次日,八境宫高竖聚仙旗,飘飘荡荡。诸真等或乘龙凤,或跨鸾鹤,纷至沓来。一时同集台前,侍立左右。宫内金钟三击,玉鼓频催,道祖登台。诸真人参拜以还,如前侍立。道祖顾盼良久,乃向紫霞而询曰:“大道不明于天下,直使旁门左道炫世称长,俾世人误入其中,所行多索隐之事。无怪背父忘母,忤逆遍乎寰区。王母伤之,旨请上天,嘱吾遣一门徒,托生尘世,阐明大道。吾前饬尔选得虚无子入胎临凡,迄至于今,未见复旨,徒令绣云仙阁寂然空立。尔胡奉命不以复命为期?”紫霞真人俯地奏曰:“弟子自奉师命,所遣虚无子临凡脱化,以阐大道,始而迷于名利,弟子力加磨炼,牧羊化外,已历数年。及脱难归来,事亲为乐,庭帏株守,复遣之四表云游,广积外功,而今又越数载。至弟子所传大道,虚无子略已心得,指顾可望其成。但所收门徒,现有五十余人,功仅进乎一二步,祈师稍为宽限。道阐明时,自先于师前奏之,然后带领三缄入绣云阁中,以收入道能成之士。”道祖曰:“此事原非易易。然三缄功已至斯,宜急成全,命复王母。尔诸真等,俱当三缄是护,以成此道焉。”诸真人异口同声,应诺如响。
紫霞又复奉曰:“吾真人中护者颇众,独有灵宅子累阻阐道之路,欲置三缄于死地。前奏吾师,师曾斥之,以后不得暗起毒念,如复傲命,罚为野仙。昨蒙赤松真人见三缄云游,化一儿童以试道之深浅,祥光拨转,来于天际,得晤弟子。弟子邀入洞内,身刚坐定,忽听风声怒号。出而视之,西角黑雾迷漫,阴风震动。凝神默会,方知灵宅子拥得野鬼三万六千,兼以背道灵符,迷弄三服、乐道,统率野鬼,炼成大阵,欲毙三缄。岂不以大道将成,而又中止乎?伏望吾师止灵宅此时,以免道中人又犯一番杀戒。”道祖曰:“灵宅子既炼万鬼大阵,或为三缄助道之用,亦未可知。此时师即咎之,彼假以为护道计,纵欲加以大罚,又何能耶?待至他时,果然用以阻道,师将《太极图》付尔,立化彼躯为乌有。”言罢,道祖入宫,诸真人亦同归洞。
紫霞与赤松子刚出八境宫外,遥见灵宅怒目独立。紫霞等心恨平日所为,不与交谈,忿气而行。灵宅走上前来,以手拉定,大声言曰:“紫霞野道,乌得无故妄奏师前!”紫霞曰:“吾所妄奏者何?”灵宅子曰:“吾在虎喷山,得遇野鬼无依,统率在兹,为传道计。尔胡以阵炼万鬼、欲诛三缄之言奏吾?”紫霞曰:“尔毋饰言,掩一时耳目。如尔从未阻道,吾不尔怪。
单指尔阵设阴风,安对吾师阐道雅意?这且不为尔责,尔又何得将三缄弟子三服、乐道服以符篆,迷彼心性,为万鬼大阵之统?”灵宅子曰:“三服、乐道自言与师分散,道无所传,不过暂投吾门,求指进境。吾以一片真衷护道,尽为尔掩,反奏吾以不情。吾初不欲害三缄,而今势逼处此,俟将鬼阵炼熟,不惟诛三缄性命,亦且誓不容尔!”紫霞曰:“待尔阵成时,吾亦要来试之!”灵宅释手,曰:“尔好好打点,老仙去矣!”紫霞谓赤松子曰:“灵宅子真反道败德人也!今非道祖谈论三缄之功,先为奏闻,异日万鬼阵内,恐无以制彼!”言已,与赤松子分手而散。祥光起处,各回洞中。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管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