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文采编纂
《新唐书》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
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它作者,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范镇曾为翰林学士,文笔流畅,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王畴文辞严丽,一向为世所称。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于藏书,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对唐史十分熟悉。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自然文采粲然,体例严谨。另一方面,宋、欧等人在修《新唐书》时,态度也很认真。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传〉部分时间更长,前后长达十余年。他曾一度为亳州太守,出入内外把这部稿子随身携带。在任成都知府时,每天晚宴过后,开门垂帘燃烛,几乎都要著作到深夜。,这种认真谨严的态度,使《新唐书》在不少方面的确胜过《旧唐书》。
《旧唐书》因撰稿时间仓促,有些转抄自唐实录、国史的痕迹都没能抹掉,存在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宋祁等在新修时,把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都删削了。使《新唐书》在体例和笔法、风格上显得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另外,《新唐书》在列传的标名上也作了归纳整理,如把少数民族仕唐将领合并到诸夷蕃将传中;把割据的藩镇也归到一起来写等等。这样,就使得眉目更为清楚。
《新唐书》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特点为后世人赏识。也有了巨大的影响。
史料考证
因为北宋时期比较安宁,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据专家估计,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参考史料达三百种之多,《新唐书》的修撰与《通鉴》时间相近,司马光看到的,宋、欧等势必见到。如在《新唐书》增加的《李绩传》记载立武后之争时的态度,记房玄龄论守成之难易,都是《旧唐书》和其它书所不及的。其它如《新唐书》的《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
欧阳修还是当时有数的金石大家,他对古代金石学颇有研究,曾撰《集古录》,用金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最有名一例,即他用孔颖达碑文考证出这位唐初杰出经史学家表字冲远的事实。这些都使《新唐书》在某些史实考证方面更胜一筹。
体例创新
《新唐书》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提供了一条线索。
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这是公允的评价。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将苑
- 尉缭子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商君书
- 慎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