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
裴炎,字子隆,是绛州闻喜人。为人宽厚,不苟言笑,气节不同常人。年轻时补为弘文馆门生,每遇休假日,其他学生多半都出外游玩,独裴炎依然苦读不问其他。有司见他勤奋,将要荐举他任职,而他却以自己学识尚不深博而辞谢不就。在弘文馆勤学十年,特别精通《左氏春秋》。后来参加明经考试得中,被委任为濮州司仓参军,历任御史、起居舍人,及黄门侍郎。调露二年(680),官同中书门下三品。进授官侍中。高宗去东都,留皇太子哲守京师,派裴炎辅护。第二年,皇帝病了,命太子监国,诏令裴炎与刘齐贤、郭正一同于东宫平章政事。及至皇帝病危,受遗诏辅佐太子。太子即位,是为中宗。裴炎改任中书令。旧制,宰相议事均在门下省,称为政事堂,长孙无忌身份为司空、房玄龄身份为仆射、魏征身份为太子太师,三人都知门下省之事,到裴炎,以中书令身份执掌政事,所以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补弘文生,休澣,它生 或出游,炎读书不废。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服勤十年,尤通《左氏春 秋》。举明经及第。补濮州司仓参军,历御史、起居舍人,浸迁黄门侍郎。调露二 年,同中书门下三品。进拜侍中。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 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於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 宗。改中书令。旧,宰相议事门下省,号政事堂,长孙无忌以司空、房玄龄以仆射、 魏徵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炎,以中书令执政事笔,故徙政事堂於中书省。
中宗想让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任侍中,还想给奶妈的儿子授五品官,裴炎坚持不可以。皇帝生气了,说:“我愿意把整个国家让给玄贞都由我的便,何惜一个侍中官?”裴炎害怕皇帝做出出格的事,于是与武后商量准备废掉皇帝。武后命裴炎、洎及刘..之率领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带兵入宫,宣谕太后的命令,扶皇帝下殿。皇帝说:“我有什么罪?”太后回答说“:你要把天下送给韦玄贞,怎能说没罪?”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旦为皇帝。因裴炎有定策之功,封永清县男爵。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 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洎刘祎之率 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 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 封永清县男。
武后临朝执政,渐有任意的行为。
后已持政,稍自肆,於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 以盛德临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 “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 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 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那时,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且追封其祖先为王。裴炎进谏说“:太后是天下之母,以圣德临朝,应该向天下显示最大的公心,不可以追赠自己的先祖为王,表现私心。难道太后忘记了吕氏的败亡吗(吕氏,刘邦妻)?”太后说:“吕氏称王,权力交给了活人。现在我只是追封先祖。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 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 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 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 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於国,悉心事上,天下 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辨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 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 反。”遂斩于都亭驿。
活人死人情况不同,怎能相提并论呢?”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 无儋石之赢。初,炎见裴行俭破突厥有功,沮薄之,乃斩降虏阿史那伏念等五十余 人,议者恨其媢克,且使国家失信四夷,以为阴祸有知云。睿宗立,赠太尉、益州 大都督,谥曰忠。
裴炎说“:蔓草难以根除,刚有萌芽,不可使其长大。”武后很不高兴而暂时搁置。
元范者,申州义阳人。介廉有才,以炎故,流死巂州。
武承嗣又暗示太后诛杀韩王元嘉、鲁王灵夔,用以断绝李家宗室的后望。刘..之、韦仁约因害怕受害而不敢说话,裴炎挺身而出,坚持不可这样做的理由。武后对他越加怀恨,不久,赐河东县侯爵。
炎从子伷先。伷先未冠,推廕为太仆丞。炎死,坐流岭南。上变求面陈得失, 后召见,盛气待之,曰:“炎谋反,法当诛,尚何道?”伷先对曰:“陛下唐家妇, 身荷先帝顾命,今虽临朝,当责任大臣,须东宫年就德成,复子明辟,奈何遽王诸 武、斥宗室?炎为唐忠臣,而戮逮子孙,海内愤怨。臣愚谓陛下宜还太子东宫,罢 诸武权。不然,豪桀乘时而动,不可不惧!”后怒,命曳出,杖之朝堂,长流瀼州。
豫王旦虽然被拥上了帝位,但未尝了解、管理天下之事。裴炎打算乘太后出游龙门的机会,用兵劫持,要她还政给天子。正好天久雨不停,太后不去龙门了,此计作罢。后来徐敬业兴兵“讨伐”
岁余,逃归,为吏迹捕,流北庭。无复名检,专居贿,五年至数千万。娶降胡 女为妻,妻有黄金、骏马、牛羊,以财自雄。养客数百人。自北庭属京师,多其客, 候朝廷事,闻知十常七八。时补阙李秦授为武后谋曰:“谶言‘代武者刘’,刘无 强姓,殆流人乎?今大臣流放者数万族,使之叶乱,社稷忧也。”后谓然,夜拜秦 授考功员外郎,分走使者,赐墨诏,慰安流人,实命杀之。伷先前知,以橐驼载金 币、宾客奔突厥。行未远,都护遣兵追之,与格斗,为所执。械系狱,以状闻。会 武后度流人已诛,畏天下姗诮,更遣使者安抚十道,以好言自解释曰:“前使使慰 安有罪,而不晓朕意,擅诛杀,残忍不道,朕甚自咎。今流人存者一切纵还。”繇 是伷先得不死。
武后,武后商议讨伐徐敬业。裴炎说:“天子已长大成人了,不让他执政,所以小人们有借口兴兵。现在如果太后还政皇帝,贼人不待讨伐也就自己回去了。”
中宗复位,求炎后,授先太子詹事丞。迁秦、桂、广三州都督。坐累且诛,赖 宰相张说右之,免官。久乃擢范阳节度使,太原、京兆尹。以京师官冗,奏罢畿县 员外及试官。进工部尚书。年八十六,以东京留守累封翼城县公,卒官下。
御史崔鮞说:“裴炎身受顾命重托,总揽大权,听说乱起而竟然不想讨伐,还请太后还政皇帝,这必定是有个人野心。”武后乃下令逮捕裴炎送入诏狱,派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与审讯。凤阁侍郎胡元范说:“裴炎是社稷大臣,有功于国,全心全意为皇上服务,这是天下所共知的。我知道他决不会谋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续接办此案,太后说“:裴炎谋反,已有苗头了,只是你们没有觉察罢了。”胡元范、刘齐贤说:“假若裴炎所做的事是谋反,那臣等也都是谋反了。”武后说:“我知道裴炎谋反,你等不反。”终于将裴炎在都亭驿斩首。
刘祎之,字希美,常州晋陵人。父子翼,字小心,在隋为著作郎。峭直有行, 尝面折僚友短,退无馀訾。李伯药曰;“子翼詈人,人都不憾。”贞观初,召之, 辞以母老,诏许终养。江南道巡察使李袭誉嘉其孝,表所居为孝慈里。母已丧,召 拜吴王府功曹参军,终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
裴炎被控告,有人劝他说些好听话求免。裴炎说:“宰相下狱,再无生理。”
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辞称,号“刘孟高郭”,并直昭文馆。 俄迁右史、弘文馆直学士。上元中,与元万顷等偕召入禁中,论次新书凡千馀篇。 高宗又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权,时谓“北门学士”。兄懿之,亦给事中,同两 省。先是,姊为内官,武后遣至外家问疾,祎之因贺兰敏之私省之,坐流巂州。后 为丐还,除中书舍人。
终于不肯屈节。抄没他的家,发现家中没一石余粮。当初,裴炎见裴行俭破突厥有功,想削减其功,斩杀了降虏阿史那伏念等五十多人。评论者恨他妒忌,且使国家对四夷失信。这次裴炎遭祸有人认为这是阴祸的报应。睿宗立,追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为忠。
仪凤中,吐蕃寇边,帝访侍臣所以置之、讨之之宜,人人异谋,礻之独劝帝: “夷狄犹禽兽,虽被冯陵,不足校,愿戢威,纾百姓之急。”帝内其言。俄拜相王 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帝谓曰:“卿家忠孝,朕子赖卿以师矩,冀蓬在麻不扶而 挺也。”
胡元范,申州义阳人,耿介有才,因裴炎的牵连,被流放隽州,死于该地。
后既立王为帝,以其参奉大议,愈亲之,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 临淮县男。方是时,诏令丛繁,祎之思致华敏,裁可占授,少选可待也。司门员外 郎房先敏坐累贬卫州司马,诉于相府,内史骞味道谓曰:“太后旨。”祎之曰: “乃上从有司所奏云。”后闻,以味道归非於上,贬青州刺史,加祎之太中大夫, 赐物百段。后因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以手足疾移於腹背,尚为一体乎?礻 之引咎於已,忠臣也。”纳言王德真推顺曰:“戴至德无异才,惟能归善於君,为 时所服。”后曰:“善。”后私语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后能废昏立明,盍反政以 安天下?”大隐表其言,后怒曰:“祎之乃负我!”垂拱中,或告祎之,受归诚州 都督孙万荣金,与许敬宗妾私通,太后遣肃州刺史王本立鞫治,以敕示祎之,祎之 曰:“不经凤阁鸾台,何谓之敕!”后以为拒制使,赐死于家,年五十七。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围炉夜话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