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吕政立暗绝秦嗣
吕政立暗绝秦嗣
秦昭王五十六年,季春三月,昭王薨。群臣议立太子安国君为王,以华阳夫人为皇后,子楚为太子,朱氏为夫人。命玉翦、章邯统兵伐赵。李继叔失守,城陷,遂得漳河。秦加兵于周王,周兵亦败绩。自此秦日益强大,伐魏,取韩,听到无敌。秦王立一年,薨。群臣立太子子楚为王,封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后为夏太后,朱氏为王后,子政为太子,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佩剑上殿,召命不名,威权日重,群臣莫敢仰视。秦王楚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以朱氏为王太后,尊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国政皆不韦统理,出入宫禁,略无忌惮,时时与太后私通。宫门之中,畏不韦之威,莫敢声言。不韦奢侈日极,养家童万人,招致四方食客,常数千人,金玉如山,甲第连云,珍玩奇宝,不可胜数。凡戚属故旧,皆列贵极,金紫满前,任其封赏。又延览天下名士,凡有闻见,著为集论,有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行于咸阳市门外,悬千金于其上,招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悬告十余日,无人敢增损之,不韦以为不刊之典,遂将此书颁行天下不题。
且说秦王虽年少,承父祖之余烈,当国家之强盛,东周不祀,六国益衰不韦专内,王翦治外,灭楚伐赵,破燕取魏,天下纵横,藩篱固结。人知秦之强不知秦已灭矣。
却说不韦见秦王盖世,太后荒淫不止,恐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缪毐以为舍人。太后闻,欲私得之,不韦乃进缪毐,诈以为宦者,拔其须眉,奉侍太后遂与私通,心极爱之,封为长信侯。又恐事败,诈卜避时,迁居岐雍大郑宫,凡宫中大小事,皆毐裁决。秦王九年五月五日,太后与毐饮酒,大醉,命御衣夫人季氏进酒,偶酒倾于地,毐怒而叱之曰:“老婢乃敢无礼耶!”季氏曰:“我居宫禁十余年来,侍秦先王,多有辛苦,尔何骂我耶?”毐大怒,令人笞背逐出。季氏怀恨,即奔告太史赵高,说毐实非宦者,而与后私通,见生二子,藏匿在宫,待王上春秋后,二子争图天下。高闻知大惊!不敢隐讳,见秦王,将季氏之言,一一奏知。秦王大怒!就捉缪毐下狱追究,具得情实。至九月,夷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二子,迁太后于雍地,拘相国吕不韦于幽室。诸大臣宾客极力上言,而死者二十七人,俱断其四肢,积之关下。
有齐人茅焦,不避斧鉞,愿欲议谏。王大怒,按剑而坐,口沫流出,设油镬于殿傍,令人召焦进见,欲烹之,焦徐徐而行,旁若无人。行至王前,再拜谒起,称曰:“臣焦向闻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二十七人,臣来之,固欲满其数矣,臣非畏死者也。凡生者不讳死,存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王所欲急闻也。陛下如欲闻其说,臣当极力上言之;如不欲闻其说,臣即投诸鼎镬,愿死王前,不畏也。”王曰:“汝有何说?吾即听之。”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今天下闻之,尽瓦解而去,无一人向秦者,王独立无与,臣窃为陛下危之。臣言已尽,决知必死。”即解衣径赴油镬,王急下殿,手自接之曰:“先生请就衣,愿今受事。”即爵以上卿。
数日后,王命驾虚左方,往迎太后归于咸阳,复为母子如初。释不韦于幽室,以文信候使就国河南。一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宴会无虚■。王恐其为乱,召群臣谕之曰:“不韦虽有救先王之功,今隆以重爵,可谓厚■。况又无汗马血伤之勋,反位居文武百僚之上,恐不足以劝天下也。意欲■之蜀地,使老死远方,亦不忍加诛之意耳。”群臣莫敢再谏。王乃出手书与不韦曰: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禄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地,以全不忍加诛之意。勿违朕命,速令起行!
韦见其手书,乃哭泣曰:“吾今年老,何能远行?”自度难免诛戮,遂饮鸩而死。王闻知,乃厚葬于河南洛阳北邙道西也。
秦王自灭不韦之后,侈心益盛。一日,召群臣议曰:“我今并吞六国,一统疆宇,古今全盛,天下一人,当更国号,以新天下耳目。今自谓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立尊号曰皇帝;又自以我为始,可称一世,相继于后为二世,绵延不已,传至万世,故尊始皇帝。”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销天下之兵,书一统之法,迁徙天下豪杰于咸阳,铸金人十二,以示国富。起章台于上林,通复道于上阪,大兴工作,创立宫室,尽将所得诸侯美女、珍玩、钟鼓充人。
二十七年,始皇召群臣议曰:“古于圣王巡狩天下,以观民风,朕欲效之出巡,与汝百官计议,汝以为何如?”群臣奏曰:“古先有道之君,巡行天下,以观民间疾苦,谓坐明堂而听政也。若深居九重,天下利病,何从知之?陛下此行,正合古意。”始皇随命驾,先巡陇西北山。偶过鸡头山,登高遥望,见东南有云气非烟非雾,隐隐中有五色祥光。命近臣宋无忌问之曰:“此何兆也?”无忌奏曰:“云气之出,各有不同:有祥云,有浮云,有瑞云,有霁云,有庆云,皆谓之云。臣观此云,非云也,乃大贵之气,龙成五色,其应不小也。”始皇曰:“为之奈何?”无忌曰:“此云非陛下不能镇也,当游巡东南以宝物镇之,可以消此应兆也。”始皇曰:“卿言正合吾意。”遂传命旋车驾,复转回东巡,登邹峄山立石颂功德,封东岳太山,遂以所佩太阿宝剑,瘗于山下。遂渡淮浮江,至南郡而还。驾回咸阳群臣迎接入宫。始皇自回咸阳之后,一向无事,时常追思东南云气,不知有何应兆,心下不乐。有近臣奏请:“连日天气融和,御园中百花争放,陛下何不命驾一游,以悦圣心?”始皇即命驾,带领近侍妃嫔,前至御花园看景。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左传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