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张子房悲歌散楚
张子房悲歌散楚
却说韩信求计于张良,张良移席近前,密与韩信、李左车曰:“某少游下邳,曾遇个异人,喜能吹箫,音调悠扬,律吕哀切。因与会饮,终日向异人学箫,传受一月,不觉遂能吹此箫。异人尝说箫乃古乐,其原本自黄帝,截竹为萧,长尺有五寸,按五行,十二干支,八音克协,以和天地,乃中吕之气。后大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古之善吹箫者,有秦女弄玉,仙人萧史,皆有重名。此箫一吹,使凤凰来仪,又能致孔雀、白鹤舞于阶下;故箫音足以感慨人心,以动归乡之思,故曰‘乐人闻之则乐,忧人间之则忧’。今当深秋之时,草木零落,金风初动,远乡之人,情思最是悲切,其夜静更阑之际,投鸡鸣山一带吹动此箫,悠悠余韵,耿耿悲声,使字字为之断肠,句句为之解体;管教一吹之后,八千子弟不劳元帅张弓支矢,自然离散。”韩信即拜伏在地曰:“先生有此妙技,虽秦女萧史,不能及也!”良即答礼,相约已定。次日,遂按兵不与楚交战,四边多设战车,增添甲士,严加巡哨。仍令萧相国催管军粮,各路诸侯分头运粮,以接济军储。分付樊哙山顶上呜锣击鼓,以扰乱军心。仍令灌婴时常在楚营左右埋伏,侍霸王或出营冲阵,即令拦阻,催报各营一齐奋力攻战。
却说霸王一连三日亦未出阵。有季布、项伯等入营来见霸王曰:“即日三军无粮,战马无草,军士暗地埋怨,倘有诈变之人,蛊惑其心,必然生乱。事已到此,十分紧急,不若陛下领八千子弟、臣等领各营人马,同心合力,杀出重围,投荆襄或江东,随陛下所往。”霸王曰:“军已无粮,实难支持,不若杀出为是,但恐汉兵势重,不能出耳。”季布曰:“臣观八千子弟,一向随陛下冲锋破敌,最能当先,所到之处,无不取胜,汉兵一见莫不风靡。陛下可领子弟兵,冲杀头阵,臣等各领本部人马,保娘娘断后。若头阵陛下打开,后阵自然以次而退,臣等得出重围矣。”霸王曰:“尔言甚当。”随传令:“着三军明日随我冲杀汉兵,以出重围,俱要奋力当先,勿得退后!”
军士得令,暗地商议:“我等从军日久,衣袄破绽,未得缝补。当此深秋之时,天渐寒冷,连日缺粮,救死不能,如何冲杀汉兵?”众人捱到黄昏之时,将近一更之初,偶闻秋风飒飒,木落有声,客思无聊,已动乡关之念;况四野干戈,绝粮遭困,难当愁苦之怀。只见众军三个成群,五个一起,正在纳闷之际,忽听高山之上,顺风吹下数声萧韵,一曲悲歌,清和哀切,如怨如诉,透入愁怀,感动离情,泪下千行,百计难解。一声高,一声下,一声长,一声短,五音不乱,六律和鸣,如露滴苍梧,如鹤唳九皋,如声送玎冬,如漏滴铜壶,愈伤而愈感,愈闻而愈悲,虽铁石之肝肠,亦为之摧裂,虽冰霜之节操,亦为改移,离散英雄之心,消磨壮烈之气。其歌曰: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戌边兮,日夜傍徨;披坚执锐兮,骨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孤房。虽有腴田兮,孰与之守?邻家酒熟兮,孰与之尝?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胡马嘶风兮,尚知恋土;人生客久兮,宁忘故乡?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濠梁。魂魄悠悠兮,不知所倚;壮志寥寥兮,付之荒唐。当此永夜兮,追思返省;急早散楚兮,免死殊方。我歌岂诞兮,天遣告汝;汝其知命兮,勿谓渺茫!汉王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情兮,放汝翱翔。勿守空营兮,粮道已绝;指日擒羽兮,玉石俱伤。楚之声兮散楚卒,我能吹兮协六律。我非胥兮品丹阳,我非邹兮歌燕室。仙音微兮通九天,秋风起兮楚亡日。楚既亡兮汝焉归,时不待兮如电疾。歌兮,歌兮,三百字,字字句句有深意,劝汝莫作等闲看,入耳关心当熟记!
张良自鸡鸣山,吹至九里山,沿山吹数十遍。又令汉卒学此楚声,随处歌之。况当夜静更阑之时,音韵凄楚,最能悲感。吹得楚营中人人涕泣,个个心酸。初时尚自流泪情切而已,既听之后,越思越想,遂悲切烦恼,各人便道:“此必是天遣神仙下降,救我等性命,故使吹此洞箫,欲我等逃命。我等若忍饥受寒,守此空营,倘汉兵一冲杀来,连日饥饿,如何抵当俱是死数,父母妻子,不得见面,却不是逆上天之意?莫若乘此月明之际,早早逃走。倘汉兵捉住,就见汉王,备说楚营无粮,饥饿难忍,又见汉兵势重,恐难逃生,情愿各散回乡,以见父母,哀告大王,乞赐放生。料汉王仁德必不害我等性命,岂不强似横死刀剑之下?”众人商议已定,各束行李,不由诸将号令,一哄都散,四散奔汉。不一时,八千子弟,各营军士,十散八九。
诸将欲奏霸王,此时方二更时分,霸王与虞姬寝熟,不敢启请。诸将计议:“三军已散,止我等千余人,倘汉王探看楚营空虚,四边攻杀进来,霸王被擒,我等性命亦难自保。不若杂在众人逃走之中,夜晚不辨彼此,得出重围,再与霸王报仇,还有生路。若同霸王一时受死,生既无益于国家,死亦与草木同朽矣,岂非愚之甚耶?”钟离昧曰:“诸君之言甚当。”众将遂弃马,各束行装,亦同众军士逃走。惟项伯自思:“我昔日鸿雁川曾救张良一死,又与汉王结为婚姻,何不往投张良,求见汉王,仍结二姓之好,封拜为侯,不失楚家之后,庶宗祀不绝,岂不美乎!”遂仗剑寻问张良营寨。有周兰、桓楚二将曰:“我等受霸王知遇之恩,虽死不忍舍去。彼众人皆是贪生惧死,假为巧说,猪狗禽兽不如也!岂足挂齿?我等纠聚楚卒,见有八百余人,守定中军,急请主上醒来,舍死冲杀出去,以图再举。若天不佑楚,或霸王遇难,我等一同赴死,生则君臣相聚一处,死则魂魄亦不相离,乃大丈夫之所为也!”二人独立帐外,奖率八百楚卒,守住寨门。
却说楚兵并诸将,当此百万汉兵,如何逃走?因是韩信于张良方吹箫之时,即吩咐灌婴传令说与各营,待楚卒四散之时,任从逃走,不可拦阻。以此众将杂于乱军中,亦得逃走,遂出重围。有周兰、桓楚正欲飞报霸王,霸王已醒,披衣而起,观望四壁,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少也?”周兰、桓楚急到帐下悲泣曰:“楚兵被韩信用计,遍山吹洞箫数阕,吹散楚兵,诸将亦皆亡去。惟臣二人纠聚楚卒,止八百余人,听候陛下。陛下正当乘此横乱之时,同臣等急冲杀出去,尚可脱此重围,不然,汉兵知楚营空虚,协力攻击,兵微将寡,何以御之?”霸王闻说,泪下数行,遂入后营来别虞姬。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