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影响
《文心雕龙》中所包含的与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文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尽管瑕瑜互见,但将之置入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中去看,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虽然书中以原道征圣宗经为主旨的文章学导论显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但文笔精致、叙述周详而又具有早期古典文论所罕见的理论色彩的文体、文术、批评诸论,在相当程度上补救了其书思想基础的陈旧乏彩之弊,奠定了此书在中国文学研究史尤其是批评史上的地位。
此书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进步文艺思想,比较全面地概括和分析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所提出的一些文章品评概念,如风骨神思隐秀等,在后来的传统文学批评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唐时的文人以刘勰的文学主张为武器,一扫六朝时颓废萎靡的文风,使文坛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昌盛的局面。近代以来,《文心雕龙》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形成了专门的学术领域——龙学。至今,《文心雕龙》还是研究先秦至六朝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在研究、译注、考证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
《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自豪的著作。早在9世纪初,《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1731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文心雕龙》句读本,这是国外出版的第一个《文心雕龙》版本。,19世纪以后,国外不仅出版过多种《文心雕龙》的原本和译本,供研究《文心雕龙》的通检和索引也不断出现。这说明《文心雕龙》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所注目。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