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指瑕
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馀不足观矣。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
管仲曾说:“没有翅翼而能四处飞扬的是声音,没有根柢而能深入牢固的是情感。”但声音不需要翅翼就很容易飞扬,情感不依靠根抵也不难牢固,根据这个道理来从事写作,能不十分慎重么!自古以来的作者,在不同时代竞相驰骋。有的才华卓越而豪放迅疾,有的思考精致而细密,但思虑所及往往难于全面,很少做到毫无瑕疵。曹植在写作上,是众多文人中较为英俊的了,他在《武帝诔》中却说:“尊灵永蛰。”在《冬至献袜颂》中又说:“圣体浮轻。”说“轻浮”就好像是胡蝶,说“永蛰”则容易怀疑为昆虫;把这种描写用于最尊贵的帝王,哪里能恰当呢!又如左思的《七讽》,有说之以孝而不从的话,既然如此违反大道,其他内容就不值得一看了。潘岳的文才,是善于写哀伤之作,但写对内兄的伤痛,就说有其留下的“口泽”;写对幼子的哀悼,就说他思念之心“如疑”。“口泽”和“如疑”,都是《礼记》中对尊敬的父母用的,潘岳却用之于晚辈,文辞虽然写得很悲哀,但有失于尊卑有别的大义。
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
至于对人物的比拟,必须合于伦类。可是崔瑗对李公的诔文,把他的行为比之黄帝和虞舜;向秀在《思旧赋》中怀念嵇康,竟把李斯的罪过和嵇康相比。如果不得已而用不当的比拟,那就宁可好的方面比得过头一些,而不要对坏的方面比得太重;但像高厚那样的诗句,比拟得过分不伦不类仍是不对的。
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繁例难载,故略举四条。
大凡精妙的言辞容易显露,拙劣的毛病也难以掩盖,只要有了缺点,就比洁白的玉器上有了缺点更难磨掉。文章的瑕病是很多的,不可能全部列举出来,所以只大致提出以上四点。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赏际奇至”之言,终有“抚叩酬酢”之语,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抚训执握,何预情理。《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文章写作的基本途径,不外用字和立义两个方面:用字要根据正确的解释来确定含义,立义要通过正确的道理来阐明。晋末以来的作品,有的意旨模糊不清,开始有“赏际奇致”的奇言,后来有“抚叩酬酢”的怪语;且常常是单独标出一字,用来表达情感。“赏”字的意思是赏赐,和内心是否领会毫不相关;“抚”字的意思是执持,也牵涉不到什么情理。这都是《诗经》中未曾见到,汉魏时期也没有人用过。笼统含混地领会似乎还可辨识,核实文字就完全不成其为意义。这都是情感不正常所产生的变化,文风衰落造成的弊病。到刘宋以后的作者,仍然没有改变,老毛病已习染成俗,不是一朝一夕鹅事情了。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近代的作家,大都爱好猜忌,以至从语音相同的字上寻找缺点,从反切出的字音去挑取毛病。这在古代虽不重要,在当今却要受到指责。此外,所写和他人的文章雷同,按理应当加以删改。如果掠取人家的美辞,当做自己的创作,就像古代阳虎窃取了鲁国的宝玉大弓,终于不是自己应有之物而退还。全部抄袭别人的作品,就如巨盗窃取整箱的财物;部分采取他人的文辞,则如小偷摸人家的口袋;但袭用前人论述的很浅薄,窃取当代著作就是过错了。
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率意而断。《西京赋》称“中黄、育、获”之畴,而薛综谬注谓之“阉尹”,是不闻执雕虎之人也。又《周礼》井赋,旧有“匹马”;而应劭释匹,或量首数蹄,斯岂辩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车两而马匹,匹两称目,以并耦为用。盖车贰佐乘,马俪骖服,服乘不只,故名号必双,名号一正,则虽单为匹矣。匹夫匹妇,亦配义矣。夫车马小义,而历代莫悟;辞赋近事,而千里致差;况钻灼经典,能不谬哉?夫辩匹而数首蹄,选勇而驱阉尹,失理太甚,故举以为戒。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若能隐括于一朝,可以无惭于千载也。
至于注释之成为书籍,是用以辨明事理的,但由于研究得不正确,有的便轻率地做了判断。张衡在《西京赋》中讲到“中黄伯,以及夏育、乌获之类勇士”,薛综把中黄伯误注为宦官的头目,这是他不知道中黄伯是能执雕虎的勇士。又如《周礼》中讲按井田征收赋税,过去有三十户出“匹马”之说,而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匹”字,有按马头数马蹄的说法,这岂是辨别事物的要义呢?考查古代正定名称的原意,车用“两”而马用“匹”,“匹”和“两”的称呼,都是取并偶的意思。随帝王朝会和祭祀的贰车、军事和打猎的佐车,驾车在中的两服、在外的两骖,都是双马。既然这些都不是单的,所以它们的名称必须成双;名称一经正定之后,就虽是单数也通称为“匹”了。所谓“匹夫匹妇”,也就是取配偶的意思。车马名称的含义是比较简单的,但历代仍然有人不明白;辞赋是文人的家常便饭,还有人注得差之千里,何况研讨宏深的儒家经典,怎么可能不发生错误呢?为辨别“匹”字而计算马头马蹄,挑选勇士却推出了宦官头子,都是错得过分突出的例子,所以举为鉴戒。绘画是开始鲜明而后来变色,文章却可年代越久而更为光彩;如能在写作时改正了作品中的缺点,就可传之千载而永无愧色了。
赞曰∶
总结:
羿氏舛射,东野败驾。虽有俊才,谬则多谢。
善于射箭的后羿曾出过差错,善于御马的东野稷也出现过失误。虽然有杰出的才能,出了错误就很惭愧。
斯言一玷,千载弗化。令章靡疚,亦善之亚。
作品中一个小小的污点,历经千年也无法改变。能写出没有毛病的好作品,也就和写作的高手相去不远了。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