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孝经教化与孝文化
无论是儒家、道家、佛教还是基督教,都对孝持肯定的态度,从社会的安定、个人的成长和人的本性来说,孝都是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面对的一个问题。孝的共识也可以看做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共识,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孝道的民族。
孝本身是一个会意字。从耂,从子。耂字从土从丿,读为不土,意为不耕作;子指儿女。耂与子联合起来表示放弃耕作,专心侍候老人。田间耕作是古代一个农业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但家中老人生病也需要子女花费时间照顾。能够舍弃生业专心侍奉老人就是一种孝。孝不应是一种子女的自我牺牲,而应是爱的艺术,子女要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同样应善待子女,而不是以孝之名去责咎子女,限制子女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追求。
教字从孝从文,对普通百姓的教化,就是孝文化。今天社会的几个大的问题,如诚信缺失、离婚率高等,从根本上说,与一个人在诚实、慎独、宽容、自制等方面的修养是直接相关的,而要培养这些美德,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孝顺。
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中,蒙学是必学科目,一个人在学会诗词之前,先要念《论语》、《三字经》这些基本的读本。而这些读本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孝与仁。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战争、贸易、竞争等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几乎彻底地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私塾完全被现代化的学校所替代,而传承传统文化的老师被训I练有素的教师替代,孩子们所学的既有语言知识也有科学知识,独独缺少了传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加上现代父母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教育方法,不再要求孩子像过去那样对父母之命毕恭毕敬,有的家庭鼓励孩子直呼长辈的名字,觉得那样更加亲切平等,这些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颠覆。本来,吸纳新的文化,学习别人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进步,但是在自我定位就模糊不清的基础上学习别人的文化,或者是不假思索地直接拿来就用,也未必适合我们生活的环境。
当整个社会都面临文化缺失、精神缺失的时候,能有一种坚定的信仰或者是为人的准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现在多元化的追求允许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渴望的方向发展,要达成共识,回复到像过去一样对帝王的崇拜时期的虔诚盛况已经不可能了,而唯有孝道是适合今天的社会,适合不同追求的人,适合不同成长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家庭的一味精神良药。如果我们想要恢复真正的文化繁荣,想要成为文化大国,那么我们先要认识自己,定位自己。
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说,近代的国人对满清政权之不满意,而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不满意。这已成事实。传统文化受到彻底地质疑,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之共尊共信之心也没有了。
以往传统能够赢得民众共同的尊敬和信仰,这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所谓团结,就是众人齐心协力之意。齐心即思想统一,协力即行动一致,而齐心正是协力的基础。凝聚力即指齐心的力量,凝聚力的本质就是思想意识的趋同性,或者说是精神追求。唯有整个民族有共同认可共同尊奉的精神追求,才能够将一盘散沙变成一堵坚固的长城。
从中国的第一本史书《尚书》至今,中国历史没有缺少过记载,更没有出现断代。虽然江山不断更换君主,但他们都遵照前代的传统,继续修史、为政。从井田制到一条鞭法,任何制度的改革都是在前一朝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的。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将传统保存得最好的一个国家,在我们的传统中,很多道德上、生活上的制度都是有章可循的,追根溯源,可以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们现在缺少的,是对传统的认可和信任。就像钱穆所举的例子:譬如我们讲考试制度,这当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统极悠久的制度,而且此制度之背后,有其最大的一种精神在支撑。但孙中山先生重新提出这一制度来,就不免要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因为清代以后,考试制度在中国人精神上的共尊共信的信念也早已打破了。我们今天要重建考试制度,已经不是单讲制度的问题,还得要在心理上先从头建设起。换言之,要施行此制度,先要对此制度有信心:,如在清代两百多年,哪一天乡试,哪一天会试,从来也没有变更过一天。这就因全国人对此制度,有一个共尊共信心,所以几百年来连一天的日期也都不摇动。这不是制度本身的力量,也不是政治上其他力量所压迫,而是社会上有一种共尊共信的心理力量在支持。当知一切政治、一切制度都如此。
我们并不是没有传统,但是如今似有还无,传统等待着从故纸堆中走向普通人的生活。孝道文化.也需要重新被拿出来学习和研究,走进我们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中,重新成为我们真正身体力行的一项文化,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环境的大气候。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