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六十四
卢同 张烈
张烈,字徽仙,清河东武城人。魏高祖赐名叫烈,张烈便以本名为字。高祖张忄希,任慕容隽尚书右仆射。曾祖张恂,为散骑常侍,跟随慕容德南渡,因而定居在齐郡的临淄郡。张烈少时孤贫,涉猎经史,有气概。当时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与张烈一起都有美名,当时人称为“三徽”。高祖时,为官代郡,历侍御、主文中散。魏都迁入洛阳之后,除授尚书仪曹郎、彭城王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
卢同,字叔伦,范阳涿人,卢玄之族孙。父辅,字显元,本州别驾。同身长八 尺,容貌魁伟,善于处世。太和中,起家北海王详国常侍。稍迁司空祭酒、昌黎太 守。寻为营州长史,仍带郡。入除河南尹丞,迁太尉属。
萧宝卷将领陈显达治兵汉南准备入侵。当时顺阳太守王青石的祖先世代为官江南,荆州刺史、广阳王元嘉担心他变节,上表请求派员代替他。高祖诏侍臣各自列举自己所了解的人,大家互有申荐。高祖说:“此郡现在处于必争之地,必须得到堪济之才,怎么能够泛泛推举人士呢?太子步兵张烈每每论列军国之事,时有会人意处,朕想用他,你们说怎么样?”彭城王元勰称赞他,于是帝敕除授为陵江将军、顺阳太守。张烈到郡第二天,便被萧宝卷将领崔慧景攻围,七十多天中,张烈抚慰激励将士,很得军人之和。逢帝车驾南讨,慧景逃走。高祖看望劳慰张烈说:“卿定可,遂能不负朕所寄的希望。”张烈拜揖说:“如不逢帝驾亲征,臣将不免困于犬羊。这是陛下不负臣,而不是臣不辜负陛下。”高祖觉得他的对答很好。
会豫州城民白早生反,都督中山王英、尚书邢峦等讨之,诏同为军司。事平, 除冀州镇东府长史。遭父忧解任。后除司空谘议参军,兼司马,为营构东宫都将。 延昌中,秦州民反,诏同兼通直常侍,持节慰谕之,多所降下。还转尚书右丞,进 号辅国将军,以父讳不拜,改授龙骧。熙平初,转左丞,加征虏将军。时相州刺史 奚康生征民岁调,皆七八十尺,以邀奉公之誉,部内患之。同于岁禄官给长绢,同 乃举按康生度外征调。书奏,诏科康生之罪,兼褒同在公之绩。
世宗即位,追录他以前功勋,朝廷封他为清河县开国子,食邑二百户。不久因母亲年老辞官回家侍奉。有十多年,频逢荒年,张烈备粥供给饥饿之人,蒙受他接济的很多,乡亲们都很赞赏他的行为。肃宗初年,朝廷除授他为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又转征虏将军、司空长史。这以前,元叉父江阳王元继曾任青州刺史,等到元叉当权,张烈托以前交情,便谄奉附帖。除任前将军、给事黄门侍郎,不久又加平南将军、光禄大夫。后来灵太后返政,认为张烈、元叉为一党,出其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这时有人觉得张烈家产畜殖,仆役宾客很多,考虑其影响不好,不宜出任本州之职,改授安北将军、瀛州刺史。他为政清静,吏民安定。
肃宗世,朝政稍衰,人多窃冒军功。同阅吏部勋书,因加检覆,核得窃阶者三 百余人。同乃表言:
期满还朝,因年老辞官归里。兄弟同居怡和安睦,让亲故乡人很羡慕。元象元年(538),在家去世,时年七十七岁。张烈先撰《家诫》千余言,并自叙志向行绩以及所历官职,临终告诫子侄,不让他们求朝廷赠官,只是刻《家诫》立碑碣而已。他的儿子张质照着做了。
窃见吏部勋簿,多皆改换。乃校中兵奏按,并复乖舛。臣聊尔拣练,已得三百 余人,明知隐而未露者,动有千数。愚谓罪虽恩免,犹须刊定。请遣一都令史与令 仆省事各一人,总集吏部、中兵二局勋簿,对勾奏按。若名级相应者,即于黄素楷 书大字,具件阶级数,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明造两通,一关吏部,一留兵局, 与奏按对掌。进则防揩洗之伪,退则无改易之理。从前以来,勋书上省,唯列姓名, 不载本属,致令窃滥之徒轻为苟且。今请征职白民,具列本州、郡、县、三长之所; 其实官正职者,亦列名贯,别录历阶。仰本军印记其上,然后印缝,各上所司,统 将、都督并皆印记,然后列上行台。行台关太尉,太尉检练精实,乃始关刺,省重 究括,然后奏申。奏出之日,黄素朱印,关付吏部。
张质,博学多才艺。释褐奉朝请,任员外郎、龙骧将军、谏议大夫。没有袭父爵。兴和年间(539~542),在家去世。
顷来非但偷阶冒名、改换勋簿而已,或一阶再取,或易名受级,凡如此者,其 人不少。良由吏部无簿,防塞失方。何者?吏部加阶之后,簿不注记,缘此之故, 易生侥幸。自今叙阶之后,名簿具注加补日月,尚书印记,然后付曹。郎中别作抄 目,印记一如尚书,郎中自掌,递代相付。此制一行,差止奸罔。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明史
- 旧唐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