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桃花扇》描写了一个朝代的灭亡,造成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而面临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也不只有一个人。所以,从悲剧主体来看,《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带有群体性的特征。它描写的是群体的悲剧。在个人与历史的对抗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宇宙和历史,也永远都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个人的毁灭是必然的。在揭示了这样一种必然的结果后,《桃花扇》所展示的实际上是在注定的悲剧结局下个人的命运史。剧中的人物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作者原谅了他们的这些错误,而向更深的层次寻求原因。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桃花扇》是一部命运悲剧。人物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而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正如前所说,,不是个人,也不再是社会,而是历史的必然的力量。
与主流的大团圆结局戏曲不同,《桃花扇》是少数能够将悲剧精神贯彻到底的作品之一。作者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如意,但并没有企图掩饰或弥合这种不如意,作者与处于其中的悲剧人物一起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性事件,是否有一个可以指向完美的解决办法,到了戏曲结尾,作者没有而且似乎也不愿意再为这些不幸的人物寻找出路了,他通过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更加清晰和残忍地向人们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对立和分裂,,并且,这种对立和分裂是无法弥合的。
艺术特色
结构
《桃花扇》全剧四十四出,除试一出《先声》、闰二十出《闲话》、加二十一出《孤吟》、续四十出《余韵》之外,全剧结构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出《听稗》到第十二出《辞院》主要写侯、李的结合及由合而离,同时联系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左良玉欲东下就粮,为马、阮迫害侯方域埋下伏线。
第二部分从第十三出《哭主》到第二十出《移防》主要写侯方域的活动,同时联系拥立福王,马、阮当权,史可法被排挤,四镇内哄,朝政黑暗,展示了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一争的日益尖锐,为南明覆亡安下了伏笔。第十七出《拒媒》插入李香君的拒嫁田仰,使情节有变化,同时成为后而戏剧矛盾激发的张本。
第三部分,从第二十一出《媚座》到第二十五出《选优》主要写李香君的活动,通过马、阮对李的残酷迫害,从而揭示了南明统治集团腐朽的本质,以及李对爱情的坚贞,在政治斗争中的鲜明态度和疾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第四部分,从第二十六出《赚将》到第四十出《入道》,通过马、阮倒行逆施,大捕复社文人,以及左兵东下声讨马、阮,史可法困守扬州,对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作了集中的反映,展示了明末广阔的社会图景。南明亡后,使入狱入宫的侯、李得以重合,最后他们却割断儿女私情,双双入道修真。
纵观全剧结构,一根主线贯穿前后,戏剧冲突十分尖锐,但又细针密线,出与出之间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浑然一体,使剧情得到了合乎规律的发展,从而加强了舞台的艺术效果。
对比
在布局结构上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剧情的发展更加引人入胜。侯方域两上媚香楼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眠香》出写侯方域初上媚香楼,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季节,桃红柳绿,春情无限,媚香楼上,侯、李沉浸在春宵一刻天长久的喜气洋洋之中。而《题画》出写侯方域第二次上媚香楼,只见庭院寂寥,一片荒凉,媚香楼上,纸破窗权,纱裂帘慢,对景触情,怎能忍住一双泪眼。这一喜一悲,两相对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大动荡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剧情处理上,作者还特别注意情节发展的前后照应。例如:在第一出《听稗》中,侯方域上场时就说陈定生、吴次尾二人住在蔡益所书坊,后来在第二十九出《逮社》里,写侯方域到蔡益所书坊访问陈定生、吴次尾,因而一起被捕,这就不会使我们感到突然。又如在《听稗》出中,侯方域约好陈定生等去道院赏梅,家僮来说:魏府徐公子要请客看花,一座大大道院,早已占满了。到了续四十出《余韵》,这位徐公子却穿上了清朝的服装,在上元县当了一名皂隶,,下乡访拿山林隐逸。可谓伏线千里,前后照应。又如在开头描写莫愁湖上那一片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的艳丽风光,与结尾的墙倒宫塌,满地蒿莱,夕阳残照的萧条光景,相互关联映衬,构成了全局在环境气氛上的强烈对比。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布局上的独具匠心和细针密线的功夫。
叙事
《桃花扇》能够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因为其文本内部蕴含着一套固定的叙事语法。《桃花扇》的叙事结构实际上是有着多条叙事线索的复合型叙事序列,在经过一系列的互补和叠加后,形成了绵密、完整的有机形态。其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序列:一个是历尽悲欢离合,为爱千里寄扇的侯、李爱情故事;另一个是诉说南明小朝廷兴亡的国家故事。这两个叙事序列贯穿该戏的始终,,并在恰当的时机不断转换,使得《桃花扇》在叙事上高潮迭起,如线如珠。
人物形象
在《桃花扇》紧凑的结构中,作者塑造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妓女艺人的不下二三十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主有次,有褒有贬,但在孔尚任笔下,其性格却各不相同。比如,同是奸党,马士英有权有势,喜爱别人奉承,贪鄙而无才略;阮大铖则狡诈阴险,善于出谋划策。对不同的人物,作者也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有的点染成趣,有的进行平实的白描,有的则采用夸张的手法,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人物的个性化是很有益处的。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