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介部·卷十四
○蛤
《易进卦验》曰:立冬,燕雀入水为蛤。
《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雀入大水为蛤。
《汲冢周书·王会》曰:东越海蛤。(东越则海际。蛤,文蛤。)
《三国典略》曰:周天和玄年夏,齐冀州人於蚌蛤中得瑶环一只。
又曰:徐之才初迁豫章王综国常侍,随综入北。有一人患足跟痛,诸医咸莫能识。之才视之曰:"蛤精疾也,得之当由乘舡入海,垂脚水中。"疾者曰:"实曾如此。"之才为剖之,得蛤子二,大如榆荚。
《淮南子》曰:土龙致雨,燕雁代飞。(燕春南而雁秋北也。)蛤〈虫兆〉珠龟,与月盛衰。
《吕氏春秋》曰:月者,群阴植稻。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湫。夫月形於天,而群阴化於渊。
《汉武帝内传》曰:西王母云:"仙家之药,有白水灵蛤。"
《汝南先贤传》曰:周燮,字彦祖。好潜靖养志,惟典籍是乐。有先人草庐,庐有陂,鱼蛤生焉。非身所耕,则不食也。
《南越志》曰:凡蛤之属,开口,闻雷鸣,不复闭。
《云南记》曰:新安蛮妇人於耳上悬金环子,联贯瑟瑟,帖於髻侧。又绕腰以螺蛤,联穿系之,谓为珂珮。
《博物志》曰:东海有蛤,鸟常啖之,其肉消尽,壳起浮出,更薄在沙中岸边,潮水涂却碏薄,荡白如雪。入药最精,胜彩取自死者。
崔豹《古今注》曰:岛雁,常在河边沙上食沙石,悉皆销烂,惟食蛤不销,随其粪出。用以为药,倍胜常者。
《本草经》曰:文蛤有文,味醎无毒。主除阴蚀、恶疮、五痔、九孔出血,生东海。
左思《赋》曰:蚌蛤珠胎,与月亏全。
○蛱燮
《临海水土物志》曰:蛱燮,似蛤,如蜆大。
○三蝬(音宗)
《临海水土物志》曰:三蝬似蛤。
○车螯
沉约《宋书》曰:庐陵王义真出为南豫州刺史,刘湛为长史。义真出时,居高祖忧,使帐下备膳,湛禁之。义真乃於斋内别立厨帐,会湛入,暖酒炙车螯。湛正色曰:"挂薠今不宜有此设!"义真曰:"且甚寒,一杯酒亦何伤?"酒既至,湛因起曰:"既不能以礼自处,又不能以礼处人!"
谢灵运《答弟书》曰:前月十二日至永嘉郡,蛎不如鄞县,车螯亦不如北海。
○移角
《临海水土物志》曰:移角,似车螯。角移不正,名曰移角。
○姑劳
《临海水土物志》曰:姑劳,如车螯而壳薄。
○羊蹄
《临海水土物志》曰:羊蹄,似蚌,味似车螯,罗江小卢有之。
○蛤蜊
《宋书》曰:王融初为司徒法曹,诣王僧祐,因遇沉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眄,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於扶桑,入於旸谷,照曜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何也?"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融曰:"物以群分,方以类聚。君长东隅,居然应嗜此族!"
《淮南子》曰:若士方卷龟壳而食蛤蜊。
《抱朴子》曰:若士所食,此必草也。又海中自有蛤蜊、螺蚌之类,未加煮,凡人所不能啖,况君子若士乎?
○芦雉
《临海水土物志》曰:芦雉,似蛤蜊,壳小薄耳。
○蚶(火甘切)
《唐书》曰:玄和中,岭南节度使崔咏卒。宰臣奏拟,皆不可。上谓裴度曰:"常有谏进海蚶、淡菜者,词甚忠正,卿可求此人与之。"度出以访人,或有言孔戣谏者。度即日以闻,乃命之。
《广志》曰:巨延州以蚶与行估货易。
《临海水土物志》曰:蚶侧径四尺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始安郡骇鹿山,山上有石室,凿内辄得骨,并获蚶。
《岭表录异》曰:瓦屋子,盖蚌蛤之类也。旧呼为蚶(音憨。)子,顷因卢钧尚书作镇,遂改为瓦屋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垄,故名焉。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广人尤重之,多烧以荐酒,俗呼为天脔炙。吃多即壅气,背膊烦疼,未测蒲熬性也。
○乌头
《临海水土物志》曰:乌头似蚶。
○下来〈虫咸〉(许咸切。似蛤,出海中)
《临海水土物志》曰:下来〈虫咸〉,虽似乌头,各自有种。
又曰:〈虫咸〉蛤有似乌头。
○越王
《临海水土物志》曰:越王,形似〈虫咸〉,壳赤,尾如人爪形。
○蛎
《梁书》曰:何胤初侈於味,食必方丈。后稍欲去其甚者,犹食白鱼、〈鱼且〉脯、糖蟹。以为非见生物,拟食蚶蛎,使门下议之。学生锺玩曰:"〈鱼且〉之就脯,骤於屈伸;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至於车螯蚶蛎,眉目内阙,惭浑沌之奇;犷壳外缄,非金人之慎。不悴不荣,曾草木之不若;无香无臭,与瓦砾其何算?故宜长充庖厨,永为口味?"竟陵王子良见玩议大怒。汝南周颙与胤书,劝令食菜。
《茅君内传》曰:欲合九转,先作沙拆。取东海左顾牡蛎凡六物,令分等,各捣三万杵。
《异物志》曰:古贲灰,牡蛎壳。
《临海水土物志》曰:蛎长七尺。
《南越志》曰:南土谓蛎为蠔甲,为牡蛎。合涧州圆蛎,土人重之,语曰:"合涧一蛎,虽不足豪,亦可以高也。"
《永嘉郡记》曰:乐成县新溪口有蛎屿,方圆数十亩,四面皆蛎,其味偏好。
谢灵运《游名山志》曰:新溪蛎味苹允,有过紫溪者。
《岭表录异》曰:卢亭亭,卢循遗类也。循昔据广州,既败,馀党奔於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叠壳为墙壁。
又曰:蠔即牡蛎也。其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每一房内,蠔肉一片,随其所生,前后大小不等。每潮来,诸蠔皆开房伺蚁,入即合之。海夷卢亭亭者,以斧揳取壳,烧以烈火,蠔即启房,挑取其肉,贮以小竹筐,趁虚市以易醑米。(卢亭好酒,以蠔肉换酒也。)蠔肉大者腌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食之即甚壅肠胃。
○蚬(户典切)
《尔雅》曰:蜃小者曰珧。(郭璞症曰:新燕蛤也,江东呼为蚬也。)
○蟹
《广雅》曰:蟹,蚭(音尼。)也。其雄曰〈虫良〉螘,其雌曰转带。
《山海经》曰:大蟹在海中。(盖十里之蟹。)又,女丑有大蟹。
《汲冢周书·王会》曰:成王时,海阳献蟹。
《大戴礼》曰:蟹二螯八足,非鳣之穴而无所寄托者,心躁也。(《孙卿子》同。)
《礼记·檀公下》曰:成人有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之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筐;范则冠,而蝉緌;兄则死,子皋为之衰。"
《孝经援神契》曰:蟹二螯,两端旁行。(螯犹兵也。小虫而欲两端自卫,故使旁行也。)
《晋书》曰:解系坐免官,以白衣还第,阖门自守。及张华、裴頠植祷诛也,伦秀以宿憾收系兄弟。梁王彤救系等,伦怒曰:"我於死晷蟹且恶之,况此人兄弟轻我耶?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彤苦争之不得,遂害之。
又曰:刘聪左都水使者襄陵王摅,坐鱼蟹不供,斩於东市。
《三国典略》曰:周永定玄年夏四月,齐主禁取蟹蛤之类,惟许私家捕鱼。
《淮南子》曰:夫释大道而任小数,尾馛异於使蟹捕鼠、蟾诸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愈滋。(以霸萜蟹筐上,内置穴中,乃热走穷穴,適能擒一鼠。)
又曰:礠石引铁,蟹之败漆,(置蟹漆中,则漆败也。)虽在明知,弗能然也。
《抱朴子》曰:若蟹之化漆,麻之坏酒,此不可以理推者也。
又曰:山中称无腹公子者,蟹也。
又曰:兵地生蟹者,宜急移军。太一在主帐掷晷,不可攻也。
《郭子》曰:毕茂世云:"左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可了一生哉!"
《国语》曰:越王召范蠡而问焉,曰:"与子谋吴,子未可也;今其稻蟹食不遗种,其可乎?"范蠡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也,勤须厉志。"
《世说》曰:蔡司徒渡江,见蟛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委顿吐下,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刘孝标云:《大戴礼·劝学》篇曰:蟹八足二螯,非蛇蛆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故《尔雅》云:螖小者劳,即彭螖也,似蟹而小。案,今彭蜞小于蟹而大于螖,《尔雅》所谓螖泽者也。然此三物,皆八足二鳌,状甚相类。蔡谟不精其大小,食而致敝,故云读《尔雅》不熟也。)
《永嘉郡记》曰:安国县有山鬼,形体如人,而一脚,裁长一尺许。好啖盐,伐木人盐辄偷将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伐木犯之,犯之即不利也。喜於山涧中取石蟹,同伐木人眠息,便十十五五出,就火边跂石炙啖之。常有伐木人见其如此,未眠之前,痛燃石使热,罗置火畔,便佯眠看之。须臾魑出,悉皆跂石,石热灼之,跳梁叫呼,骂詈而去。此伐木人家,后被火烧委顿。
《博物志》曰:南海有水虫名剻,蛤之类也。其中有小蟹,大如榆荚。剻开甲食,则蟹亦出食;剻合甲,蟹亦还入。为剻取以归,始终死不相离。
又曰:蟹、漆相合成水。(神仙服食方云。)
又曰:秋蟹毒者,尾丛可疗。目相向者尤甚。
《玄申记》曰:天下之大物,北海之蟹。举一螯能加於山,身故在死晷。
《淮南万毕术》曰:烧蟹致鼠。
《搜中记》曰:晋太康年中,会稽炕恫蜞及蟹皆化为鼠,其众,复野为灾,食稻。
《述异记》曰:出海口,北行六十里至腾榆屿之南溪,有淡水清澈照底。有蟹焉,筐大如笠,脚长三尺。宋玄嘉中,章安县民屠虎取此蟹食之,肥美过常。梦一少妪语之曰:"汝啖我,知汝寻被啖不?"屠氏明日出行,为虎所食。馀家人殡瘗之,虎又发棺啖之,肌体尾簜。此水今犹有大蟹,莫敢复犯。
《广五行记》曰:玄嘉中,富阳人姓王於渎中作蟹断。旦往视之,见一材头,长二尺许,在断中而裂开,蟹出都尽。乃治断,出材岸上。明旦往之,见材复在断中,而裂开如前。王又治断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笼中担归。去家一二里,闻笼中窣动声。王生顾见向材段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生曰:"我性嗜蟹,比实入破君断食蟹,以此相负,望君恕我。我是山神,当相祐助。"王曰:"汝犯暴人,罪自应死,何以多言?"此物曰:"君何姓名?"频问不已,王终不答。去家转近,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许?"王至家以火焚之。土俗谓之山犭喿,知人姓名则能为伤人耳。
又曰:军行地无故生蟹,宜急移,吉。蟹鱼之类,水失其性则有此孽。
《岭南异物志》曰:常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维舟登岸,爨於水旁。半炊而林没於水,遽断其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
《岭表录异》曰:水蟹,螯壳内皆咸水,自有味。广人取之淡煮,吸其咸汁下酒。黄膏蟹,壳内有膏,如黄苏,加以五味,和厩爆之,食亦有味。赤母蟹,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肉白。以和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饆饠,珍美可尚。红蟹,壳殷红色,巨者可以装为酒杯也。虎蟹,壳上有虎班,可装为酒器,与红蟹皆产琼崖海边。
《本草经》曰:蟹味咸,治胸中邪气、热结痛。
《张敞集》曰:朱登为东海相,遗敞蟹,报书曰:"蘧伯玉受孔氏之赐,必及乡。敞谨分斯贶於三老尊行者,曷敢独烹之?"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