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卷七
○教学
《礼记·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太学在郊。
又《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也。)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又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又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又曰: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又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又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又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
又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音小。)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逊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不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不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尚书·说命下》曰: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穀梁传·昭公》曰:子既生,不免於水火者,母之罪也;羁贯成童不就师,父之罪也;(羁贯谓交午剪发以为饰,成童八岁以上者也。)就师学问而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
《汉书》曰: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吏民大化,蜀地至於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乃令天下皆立学校,自文翁为之始。
又曰: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少好学,明《春秋》。居家教授,学者远至。
又曰:韦贤子玄成,明经,至丞相。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东观汉记》曰:永平九年,诏为四姓小侯置学。
又曰:樊准见当世学者少,惧先王道术陵迟,乃上疏曰:"光武受命中兴之初,群雄扰於冀州,旌旗乱於大泽,然犹投戈讲学,息马论道。孝明皇帝尤垂意於经学,即位删定乖疑,稽合图谶,封师太常桓荣为关内侯,亲自制作《五行章句》;每享射礼,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是时,学者尤盛,冠带缙绅游辟雍,观化者以亿计。"
《后汉书》曰:樊鲦字长鱼,删定《公羊》、《严氏春秋》,世号樊侯。教学,门徒三千馀人。
又曰: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能著文章,有名京师。后以病免归,居家授教不倦。
又曰:任安字定祖。学图谶,究竟其术。还家教授,诸生自远而至。
又曰:张兴字君上。拜太子少傅,显宗数访问经术,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
又曰:樊英字季齐。善风角占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隐於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
又曰:郑玄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人。
又曰:孙期家贫,事母至孝。牧豕大泽中,卖之以奉供养。远方人从游学者,皆执经追於泽畔。
又曰:欧阳歙为司徒,坐在汝南赃下狱中。济阴曹重字伯山,从歙受《尚书》,门徒三千人。
又曰:丁恭字子然。学义精明,迁少府。诸生自远方至者数千人。当世称为大儒。
又曰:杜抚字叔和。少有高才,定《韩诗章句》。后归乡里,教授,沉静乐道,弟子千馀人。
又曰:刘昆,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馀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之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又曰:马融常在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列女乐,弟子相次传授,鲜有入其室者。
《晋中兴书》曰:范宁字武子,解褐为馀杭令,兴学校,养生徒,洁己志,德行之士,莫不来宗。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秦录》曰:凉州胡辩者,河西大儒也。前秦建元末,东徙洛阳,随讲受弟子千有馀人,关中后进多赴之。姚兴敕关尉曰:"诸生谘访道义,修己厉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於是学者咸劝,儒业盛矣。
《国语》曰:晋文公学读书於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咫,咫尺间。)闻则多矣。"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愈乎?"(使能者行之,犹愈於不学。)
《尚书大传》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年十五入太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入小学知父子之道,长幼之序;入太学知君臣之义,上下之位。
《墨子》曰:墨子劝弟子学,曰:"汝若学,吾当任汝。"弟子学期年,就墨子求仕。墨子曰:"汝不闻鲁人乎?昆弟五人,父死,长子嗜酒,不肯预葬。其四弟曰:'尔若送葬,吾当为汝沽酒。'葬讫,就弟求酒,四弟曰:'子葬子父,岂独吾父乎?吾恐人笑子,故欺子以酒耳。'今子不学,人自笑子,故劝子也。"
《孙卿子》曰:达师之教,使弟子安焉,乐焉,往焉,游焉,肃焉,藏焉。严此六者,得其学,则邪辟之道塞矣。
《扬子》曰:博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鲜矣,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夫观书者,譬犹登东岳而知丘陵之嵔垒也,浮沧海而知江河之不广也,见日月而知众星之照微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少观也。
《尸子》曰: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使工女缲之为美锦,大君朝而服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
《任子》曰:学所以治已,教所以治人。不勤学则无以为智,不勤教则无以为仁。
《郭林宗别传》曰:泰以有道君子征,同邑宋子俊劝使往。泰遂辞以疾,阖门教授。
《锺会母传》曰:夫人明於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受《孝经》,十五入太学,谓会曰:"学猥则倦,倦则意怠。吾惧汝之怠,故以渐训汝。今可以独学矣。"
王粲《儒吏》谓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入大学,学君臣朝廷王事之纪。然则文法典艺,具存於此矣。
虞溥《厉学》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如涉学庭讲修典训,此成大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知,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也。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