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征应六(邦国咎征)
大星 火灾 水灾 僧一行 汪凤 僧普满 秦城芭蕉 睿陵僧 兴圣观 骆驼杖
大星 火灾 水灾 僧一行 汪凤 僧普满 秦城芭蕉 睿陵僧 兴圣观 骆驼杖
大星
大星
唐开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夜,大流星如瓮。或如盆大者,贯北斗,并西北落。小者随之无数。天星尽摇,至晓乃止。(“止”原作“上”。据明抄本、黄本改。)七月,襄王崩,谥殇帝。十月,吐蕃入陇右,掠羊马,杀伤无数。其年六月,大风拔树发屋,长安街中树,连根出者十七八。长安城初建,隋将作大匠高颖所植槐树,殆三百余年,至是拔出。终南山竹,开花结子,绵亘山谷,大小如麦。其岁大饥,其竹并枯死。岭南亦然。人取而食之,醴泉雨面,如米颗,人可食之。后汉襄楷云:国中竹柏枯者,不出三年,主当之。人家竹结实枯死者,家长当之。终南竹花枯死者,开元四年而太上皇崩。(出《朝野佥载》)
唐朝开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的晚上,有一个大流星象瓮那样大,还有象盆那样大的,贯北斗星,都坠落在西北方。小的跟着落下来的有无数个,天上的星星全都摇动了。到天亮时才停止。七月襄王死了,死后给“殇帝”称号。十月吐蕃进入了陇右,掠夺羊马,死伤了无数。这年的六月,大风将大树和房屋都给刮倒了,长安街上的树,连根拔出的十棵中就有七八棵,长安城刚开始建设时,隋将高颖领头所种植的槐树,大概有三百多年了。到这时被连根拔出。终南山的竹子,开花结子,布满整个山谷,大小就象是麦粒。那年天下闹饥荒,那些竹子也都枯萎而死。岭南的也是这样。人们都拿它来吃,醴泉下了面粉,象米粒,人可以吃它。后汉襄楷说:“国里的竹柏枯萎时,不出三年,国主当死,人家的竹子结了子而枯死的,家长当死。”终南山的竹子开花而枯死了,果然在开元四年的时候太上皇驾崩了。
火灾
火灾
开元五年,洪潭二州,复有火灾。昼日,人见火精赤燩燩,所诣即火起。东晋时,王弘为吴郡太守,亦有此灾。弘挞部人,将为不慎。后坐厅事,见一物赤如信幡,飞向人家舍上,俄而火起。方知变不复由人,遭爇人家,遂免笞罚。(出《朝野佥载》)
开元五年,洪潭二州都发生了火灾。白天有人看见有火精红而干燥燥的,火精所到的地方就起了大火。东晋的时候,王弘做吴郡的太守,也发生了这样的火灾,王弘就用鞭子打他的部下,认为他们做事不小心。后来王弘在大厅处理事务,看见了一个东西红得象指挥行动的旗帜,飞到了人家的屋上,不一会就起了大火。才明白了发生的火灾不是由于人引起的。 遭点燃的人家,于是免除了鞭打的惩罚。
水灾
水灾
唐开元八年,契丹叛。关中兵救营府,至渑池缺门,营于穀水侧。夜半水涨,漂二万余人。唯行纲夜樗蒲不睡,接高获免。村店并没尽,上阳宫中水溢,宫人死者十七八。其年,京兴道坊一夜陷为池,没五百家。初邓州三鸦口见二小儿以水相泼;须臾,有大蛇十围已上,张口向天。人或有斫射者,俄而云雨晦冥,雨水漂二百家。小儿及蛇,不知所在。(出《朝野佥载》)
唐朝开元八年的时候,契丹叛乱,关中派兵救援营府。到了渑池的城门,驻扎在穀水的旁边。半夜里突然涨水,淹死了二万多人。只有行纲夜樗蒲不曾睡,他就上高处才幸免没有淹死。村店全被淹没,上阳宫里水满外流,宫里的人被淹死的十个里就有七八个。那年京城的兴道坊,一夜之间就塌陷变成了池塘,淹死了五百家。当初在邓州的三鸦口看见有两个小孩用水互相泼洒。不一会,有一条大蛇有十围多长,张着大口向着天。就有人砍射它,不久乌云满天大雨倾盆,天昏地暗,大水漂流淹死了二百多家。那小孩和蛇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僧一行
僧一行
唐开元十五年,一行禅师临寂灭,遗表云:他时慎勿以宗子为相,蕃臣为将。后李林甫擅权于内,安禄山弄兵于外,东都为贼所陷。天宝中,乐人及闾巷好唱胡《渭州》,以回纥为破。后逆胡兵马,竟被回纥击破。国风兴废,潜见于乐音。时两京小儿,多将(“将”原作“小”。据明抄本改。)钱摊地,于穴中更争胜负,名曰投胡。后士庶果投身于胡庭。两京童谣曰:“不怕上兰单,唯愁答辩难。无钱求案典,生死任都官。”及克复,诸旧僚朝士,系于三司狱,鞠问罪状,家产罄尽,骨肉分散,申雪无路,即其兆也。(出《广德神异录》)
唐朝开元十五年的时候,一行禅师临死的时候,曾给皇帝留下了一封信说:“有一天,千万不要用宗子做相,蕃臣做将。”后来李林甫在朝庭内独揽大权,安禄山在朝庭外发动兵变,东都被逆贼所攻破。天宝年间,那些乐人以及里巷都喜欢唱胡地的《渭州》曲,唱回纥为“破”音。后来逆胡安禄山的兵马,竟然被回纥所打败。因此说国家形势的好坏,在乐音里可以暗示出来。当时两京的小孩,大多数喜欢把钱摆在地上,在穴中争夺胜负。并把这种做法叫做“投胡”。以后士大夫和庶民果然投身到了胡庭。两京有童谣说:“不怕上兰单,唯愁答辩难。无钱求案典,生死任都官。”等到夺回了被占领的地方,那些从前的官吏及士大夫们被绑在了三司狱,审讯罪状,最后他们是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无路申冤雪耻。这就是那童谣所预兆的啊。
汪凤
汪凤
唐苏州吴县甿汪凤,宅在通津,往往怪异起焉。不十数年,凤之妻子洎仆使辈,死丧略尽。凤居不安,因货之同邑盛忠。忠居未五六岁,其亲戚凋陨,又复无几。忠大忧惧,则损其价而摽货焉。吴人皆知其故,久不能售。邑胥张励者,家富于财,群从强大,为邑中之蠹横,居与忠同里。每旦诣曹,路经其门,则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竿,而紧锐彻天焉。励谓实玉之藏在下,而精气上腾也。不以告人,日日视之。因诣忠,请以百缗而交关焉。寻徙入,复晨望,其气不衰。于是大具畚锸,发其气之所萌也。掘地不六七尺,遇盘石焉。去其石,则有石柜,雕镌制造,工巧极精,仍以铁索周匝束缚,皆用铁汁固缝,重以石灰密封之。每面各有朱记七窠,文若谬篆,而又屈曲勾连,不可知识,励即加钳锤,极力开拆。石柜既启,有铜釜,可容一斛,釜口铜盘覆焉,用铅锡锢护。仍以紫印九窠,回旋印之,而印文不类前体,而全如古篆。人无解者。励拆去铜盘,而釜口以绯缯三重幂之。励才揭起,忽有大猴跳而出。众各惊骇,无敢近者。久之,超逾而莫如所诣。励因视釜中,乃有石铭云: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发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而发者俄亦族灭。祯明即陈后主叔宝年号也。励以天宝二年十月发,至十四年冬,禄山起戎,自是周年,励家灭矣。(出《集异记》)
唐朝苏州吴县有个农民叫汪凤,他的住宅在通津。在那里常常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不到十多年的时间,汪凤的妻子、孩子,以及家里的仆人等,几乎全死了。汪凤感到住在这里很不太平,于是就把它卖给了同城里一个叫盛忠的人。盛忠住了没有五六年的时间,他的亲戚又死了不少。盛忠十分忧愁害怕,就想降低价钱便宜卖出,可是吴人都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卖出去。城里有个叫张励的人,家里很有钱。跟从他的人多,势力很强大,是城里有名的坏蛋,他横行霸道,和盛忠住邻居。他每天到官署去上班,都要经过盛忠的门前。一天他远远的看见了盛忠的宅院里有两股青气,象箭杆那样粗,而且密接无间直贯长空。张励认为住宅的下面埋藏的全是宝玉,而年久无人知道,所以精气才往上升腾。但他却不把这种想法告诉给别人,自己天天的观察。一天他就到了盛忠那里,请求用一百缗铜钱买盛忠的住宅。不久就搬了进去。他又在早晨看见了青气非常的旺盛。于是就准备了簸箕和锹,挖那冒着青气的地方。挖地不到六七尺深,就碰上了一块大磐石。挖掉那磐石,就发现地下有个石柜,上面刻有图案,制造的工艺卡分精巧。四周还用铁索链捆绑着。都用铁水把四周坚固地焊上,又用石灰把它封得很严密。四面各有七个红色的文字标记着,那文字好象是写错了的篆字,而又弯弯曲曲的勾连着,使人难以认识。张励就用钳锤用力敲打拆开石柜。等石柜打开以后,里面有一个铜锅,可以盛下十斗的东西,锅口用盘盖着,又用铅锡将它紧锢保护,还用紫印九颗来回地在上面印着。但印文和前面的笔体不一样,全象石篆字,人没有能解释的。张励拆掉了铜盘,那锅口用红色的丝织品覆盖了三层。张励刚揭开,忽然有一只大猴从里面跳出来。人们都惊讶害怕,没有敢靠近的。过了很长时间,大猴跳越着不知到哪里去了。张励就看那锅里,便有石头上刻的字说:“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在这里囚禁神猴,有发现的,发现后十二年,胡兵就要大肆扰乱,天下烟尘四起,而发现的人不久也就要灭族。”祯明就是陈后主叔宝的年号。张励在天宝二年十月发现了神猴,到了十四年的冬天,安禄山起兵叛乱。从这时以后一年张励家也就都死了。
僧普满
僧普满
唐大历中,泽潞有僧,号普满,随意所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莫喻其旨。以言事往往有验,故时人待之为万回。建中初,于潞州佛舍中题诗数篇而亡。所记者云:“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莫能知。及贼泚称兵,众方解悟。此水者泚字,泾水者,自泾州兵乱也。双珠者,泚与滔也,青牛者,兴元二年乙丑岁,乙者木也,丑者牛也。明年改元贞元,岁在丙寅。丙者火也,寅者虎也。至是贼已平,故云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出《广德神异录》)
唐朝大历年间,泽潞有个和尚,号叫普满。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任何拘束,看上去不象和尚的样子。有时歌唱,有时大笑,没有能明白他的用意的人。他所说的事情,常常都能得到验证。因此当时的人待他为万回。(意为多转轮回)建中初年,他在潞州佛舍里题诗有好几篇而后就死了。所记下的诗说:“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都没有知道的。等到贼泚采取军事行动,大家才理解醒悟诗的意思。此水就是“泚”字,泾水是指从泾州兵乱,双珠是泚和滔,青牛是指兴元二年是乙丑年,乙是木的意思,丑是牛的意思,第二天改元贞元年,那年属丙寅年,而丙是火的意思,寅是虎的意思。到这时逆贼已被平定,所以说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
秦城芭蕉
秦城芭蕉
天水之地,迩于边陲,土寒,不产芭蕉。戎师使人于兴元求之,植二本于亭台间。每至入冬,即连土掘取之,埋藏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庚午辛未之间,有童谣曰:“花开来裹,花谢束裹。”而又节气变而不寒,冬即和煦。夏即暑毒,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开。秦人不识,远近士女来看者,填咽衢路。寻则蜀人犯我封疆,自尔年年一来,不失芭蕉开谢之候。乙亥岁,歧陇援师不至,自陇之西,竟为蜀人所有。暑湿之候,一如巴邛者。盖剑外节气,先布于秦城。童谣之言,不可不察。(出《玉堂闲话》)
天水这个地方,离边陲很近,这里土凉,不出产芭蕉。戎师让人从兴元弄来了二棵种到了亭台中间。每年到了入冬的时候,就把它连土挖出来,埋藏在地窟里,等到春暖花开时再把它栽上。庚午辛未之年,有童谣说:“花开来裹,花谢来裹。”而节气变的不寒冷了,冬天和煦,夏天酷热,夏天比南方的中午还热,这时芭蕉就开花了。秦人都不认识,远近的男女前来观赏的人很多,主要的街道都站满了人。不久蜀国人侵犯我们疆界,从那时开始,年年都要来一次,都不错过芭蕉开花和花谢的时候。乙亥年,岐陇的援救的军队还没到,从陇的西面开始,竟然被蜀人所占领。夏天湿热的时候和巴邛一样。这大概是剑外节气先散布到秦城。童谣的话,不可以不考察。
睿陵僧
睿陵僧
睿陵之侧,有贫僧居之。草衣芒履,不接人事。尝燔木取灰贮之,亦有施其资镪者,得即藏于灰中,无所使用。出入必挽一拖车,谓人曰:“此是驷马车,汝知之乎?他日,必有龙舆凤辇,萃于此地。”居人罔测其由。及汉高祖皇帝,因山于此,陵寝陶器,所用须灰。僧贮灰甚多,至于毕功,资用不阙。又于灰积中颇获资镪。辇辂之应,不差毫厘。因山既毕,僧亦化灭。睿陵行礼官寮,靡不知者。(出《玉堂闲话》)
睿陵的旁边,有个贫和尚住在这里。他穿着草衣草鞋,不接触人间的事。曾经烧木头把木灰都贮藏起来,也有施舍给他钱的,他得到了就藏在灰中,没有使用的地方。出门一定要拉着一辆拖车,对人们说:“这是四匹马拉的车,你们知道吗?有一天,一定有龙车凤车聚集在这个地方。”住在这里的人都猜不到他说话的意思。等到汉高祖皇帝,因为这是因山,把陵墓建在了这里,里边的陶器,需要用木灰处理,和尚贮藏木灰很多,到了工程完毕时和尚的灰也没用缺。又在积灰当中找到了很多的钱,龙辇凤辂的说法应验了,而且丝毫不错。因山建陵既毕,和尚也化灭了。去睿陵顶礼朝拜的当官的,没有不知道的。
兴圣观
兴圣观
蜀城旧有兴圣观,废为军营,庭宇堙毁,已数十年。军中生子者,奕世擐甲矣,殊不知此为观基。甲申岁,为蜀少主生日,僚属将率俸金营斋。忽下令,遣将营斋之费,及修兴圣观。左徒藏事,急如星火,不日而观成。丹雘未晞,兴圣统师而入蜀。嗟乎,国之兴替,运数前定,其可以苟延哉。(出《王氏见闻录》)
四川城里过去有座兴圣观,废后做了军营。这里的庭宇被毁坏淹没,已经有数十年了。军营里生的男孩,已经一代接一代的穿上铠甲当兵了。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观基。在甲申那年,是蜀少主出生的日子,官属们都拿着薪俸来营斋。忽然传下命令,要把营斋的费用分派来修建兴圣观。左徙藏事官重修建任务,急迫如同星火,不几天就修建成了。还没等颜料干透,兴圣就率领军队进入了四川。(应了兴圣来观的意义)唉,国家的兴衰是先前早就定好的了,那里可以苟且延长呢?
骆驼杖
骆驼杖
蜀地无骆驼,人不识之。蜀将亡,王公大人及近贵权幸出入宫省者,竟执骆驼杖以为礼,自是内外效之。其杖长三尺许,屈一头。傅以桦皮。识者以为不祥。明年,北军至,骆驼塞剑栈而来,般辇珍宝,填满城邑,至是方验。(《出王氏见闻录》)
蜀地没有骆驼,人们都不认识骆驼是什么样。蜀将要灭亡时,有王公大人以及亲近的贵族和有权的被宠幸的来宫省见时,竟然拿着骆驼杖作为礼物。从这时开始宫内外的人都模仿着这个样子做,那骆驼杖有三尺多长,一头弯曲,包上桦树皮。有学识的人都以为这是不吉祥的。第二年,北军到了,骆驼塞满剑阁栈道而来,各种车和珍宝填满了城邑,到这时才得到验证。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