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类。我军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先占领地势高而且向阳,又有利于补给、道路畅通的阵地,就会对作战有利。可以前往,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如果敌军没有防备,我军就可以出击取胜;如果敌有防备,我军击又不能保证取胜,就难以返回,那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我军突然发起攻击,这样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军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区,如果我军比敌军先占领,一定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如果敌军已经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去进攻。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时,这个时候就不宜挑战,如果勉强出战,就会不利。以上六点,是关于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军队打仗失败的情况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这六种情况,都不是由于天灾造成的,而是由于将帅的过失所致。敌我双方实力相当,却要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土卒强悍,军官却懦弱,指挥不当而导致失败的,叫做弛。军官强悍,而士卒怯弱,战斗力差导致的失败,叫做陷。部将急躁易怒而不服从指挥,一遇到敌人就忿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而加以约束,因而失败的,叫做崩。主将软弱而缺少威严,对部下教育不够,吏卒无所遵循,列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作“北”。以上六种情况,必然导致军队的失败;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制定克敌制胜的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将帅的职责。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所以,如果根据战场实情确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可以不听,坚决地打;如果根据战场实情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听命令,不打。作为一个将帅,应该进不贪求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这样的将帅才算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会随他去冲锋陷阵;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会随他同生共死。但是,将帅对士卒如果过分厚养而不能使用,一味溺爱而不能指挥,违犯了纪律也不能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就好比骄子一般,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只了解我方军队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只有一半的胜算;只了解敌军可以打,而不了解我军不能打,也只有一半的胜算;了解敌军可以打,也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可以打,仍然只有一半的胜算。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不会迷惑,战术也能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敌方,了解我方,就能必胜不败;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