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杨坚得天下,为隋文帝,独孤氏为皇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为晋王,三子杨俊为秦王,四子杨秀为蜀王,五子杨谅为汉王。其时文臣有李德林、高颎,武臣有杨素、李渊、贺若弼、韩擒虎,君臣合力,励精图治。而陈主偏安江南,溺于酒色,不理朝政。杨广请领兵伐之。杨广因有异志,故有此奏。广俘陈后主,闻其爱妃张丽华美,欲取之。李渊进言,张被高颎杀,杨广怀恨。南北统一,杨广阴结杨素、宫人内竖,内外进谗,隋帝宣诏废杨勇,,立广为太子。独孤后薨,隋主忽日梦洪水成灾,又见城上有树结果,疑心杀李浑之子洪。李靖闻此事,激起图王之志。后得龙宫赠书,兵法愈精。杨广谋取东宫后,又潜治蜀王秀,李渊谏,广令张衡传布谣言:桃李子有天下。隋主果然又斩李浑全家,复疑李密,一时李姓纷纷辞官。李渊被旨令为太原通判。广又领人扮强人欲于途中杀李渊,后被秦琼所救。借居永福寺,得子李世民,又招婿柴嗣昌。
秦琼途中贫病交加,卖马当锏,遇至友王伯当,结识英雄单雄信、李密,得道士魏徵救治。后因于皂角林误伤人命,发配幽州。解途中识张公瑾、白显道、尉迟南、尉迟北兄弟。而幽州总管罗艺,乃琼之姑父,琼得与姑母、表弟罗成相聚。后因罗艺荐,于山东大行台来护儿总管处任旗牌官。秦琼公差至少华山,因王伯当结识强人齐国远、李如珪,同往长安观灯,于永福寺遇执修报恩祠的柴嗣昌,相约赴越公府,见李靖夫妇及虬髯客。后与柴嗣昌、王伯当观灯,,打死强抢民女王婉儿的宇文惠及公子,而同离长安。
隋文帝患疾,杨广入宫问疾,调戏宣华夫人,文帝知晓。广惧,杀父自立为帝。当日蒸淫陈妃。未几杨素死,炀帝更无顾忌,造显仁宫,广选美女,广集奇珍,天下骚动。程咬金、尤俊达于长叶林劫了皇杠,押官误认为是靖山大王陈达、牛金,齐州刺史遣秦琼、樊虎捉拿。时值琼母六十寿辰,单雄信邀各路英雄为之贺寿,程咬金、尤俊达亦至,咬金酒后供盗状,琼当面焚捕批,后嗣昌以岳丈报恩银赔了皇杠,遂了此公案。
隋炀帝于内宫奢侈淫乐,又令开广陵河,作广陵游,而天下已汹汹然:翟让聚义瓦岗,朱灿占城父,高开道据北平,窦建德占高鸡泊,杨玄感起关中。炀帝起用老臣杨义臣,败窦建德,灭张金称,然遭忌而休,窦建德又趁机而起。杨玄感战败,李密被擒,王伯当救之。后定雪儿为妻,投了瓦岗寨。秦琼征高丽,累建奇功,救宇文述,然述因其杀子之仇,欲害秦琼,逼得秦琼与罗士信、程咬金、尤俊达等投了瓦岗寨。至此,瓦岗声势大震,瓦岗军破金堤关,,直抵荥阳,张须陀带兵征剿,李密设计破之,张须陀战亡。李密声威大震,遂杀翟让自立,齐国远、李如珪等与杜如晦投奔柴嗣昌。
时李渊于长安立代王侑为天子。后杨侑传位李渊于太原,国号唐,李渊立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而杨广尚在扬州观赏琼花,荒淫无度,被部属宇文化及所逼自缢。窦建德率军攻李密,闻宇文化及弑君自尊,遂联合杨义臣,欲讨化及。为除后患,先征罗艺,因窦建德之女窦线娘与罗艺之子罗成,战地私订终身而罢战。后李世民派李靖率军与窦建德、杨义臣十万大军共讨宇文化及。杀化及后义臣辞官。秦王征王世充,被李密部程咬金、秦叔宝所获,监之,,狱官徐义扶之女惠英,梦黄龙缠身,告其父,义扶知是真命主。秦琼、魏徵、徐世绩等见秦王英明,乘李密出外,入狱探望接纳。惠英设计私释秦王,后嫁秦王,为徐惠妃。秦王接秦母、张氏、秦怀玉入唐以报恩,程母随秦母也入唐。李密讨王世充,大败,密等奔唐,秦琼、徐世勣在外未从,程咬金因母已入唐,乃投李世民。世民知其忠直,隆礼赦过。李密被秦王羞辱,与王伯当背唐,为唐兵所杀。秦琼后亦归唐,惟单雄信有杀兄之仇而投王世充。秦王得李密之众,,实力大增。武德七年,天下统一。
李渊年高,身体不爽,英、齐二王,惧秦王权重,托张、尹二妃行间,遂生玄武门之变,二王被诛,秦王即位东宫,改元贞观。太宗登极,天下平定,贞观九年尽放宫女。一日,太宗有病,魏徵致书崔判官,太宗魂至冥府,判官改其生死簿,又增寿一纪,回阳身体健旺。后选武媚娘为才人,甚宠。后太子李承乾杀魏王谋反,被废为庶人,立晋王为太子。太宗有疾,晋王入侍,通武才人。外传女主武代有天下,遂出武才人为尼,武才人归家与侄武三思通,,于感业寺又通冯小宝。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太子即位,号高宗,迎武才人归,立为后。政皆由武后出。高宗崩,中宗立,立韦氏为后。天后日与三思、小宝等淫乐。中宗谏,天后怒,废中宗,立豫王,为睿宗。政权天后独揽,睿宗不得闻,后改国号为周。又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一日,太后与武三思闲游 ,周围一片凋零景象,甚是扫兴,遂移檄花神,由硕贞作法,令万花开放。唯槿树不开,逐野外作篱障。朝臣皆谄佞,独狄仁杰谏太后自省。周兴、来俊臣等欲陷害狄仁杰、安金藏等,太后素知仁杰忠正,不允;安金藏则剖腹鸣屈。徐敬业举义旗,骆宾王为讨武曌檄,太后惧庐陵王响应,令三思探之,三思乘机与韦后通。张柬之等与中宗谋,杀张昌宗兄弟及诸武,唯三思于中宗宫中得免。中宗复位,置武太后于上阳官。太后崩,,三思与韦后谋,杀张柬之等。自此,韦后独揽大权,中宗受节制。韦后秽乱宫廷,欲废太子。太子杀武三思,后死于乱军。韦后鸩中宗,立温王,临朝听政。后李隆基诛韦后,相王正位,改号景云,李隆基立为太子。又天象垂警,睿宗传位太子,为玄宗。
玄宗即位日久,怠于政事,宠妃废后,赐太子、鄂王、光王同日死。后夺寿王妃杨玉环,专宠,一时杨家皆得高爵。玄宗宠信奸佞李林甫、杨国忠,朝野皆喑。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伪装忠心。贵妃收其为儿,作洗儿戏,后与之通。然安禄山野心勃勃,于天宝间与史思明作乱,逼得玄宗传位太子,自驾西蜀。后肃宗平乱,收复京都。上皇归,居兴庆官,日夜思念杨贵妃,有鸿都道士能致亡灵来会,遂神游觅芳魂。贵妃言七月七日长生殿事,以钗钿托道士带归,,道人复奏,上皇厚赠道士。未几,上皇与肃宗相继而崩,代宗立,后又传十三帝。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将苑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