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影响
与隋唐题材小说相比,褚人获的创作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主体色彩。作者对国家兴亡这一重大问题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小说以再世因缘为线索,将隋炀帝、唐玄宗两代兴衰的历史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这个敏感问题的宏观思考。在对历史进行反思时,作者又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作品,表现出了一个特殊时期文人对亡国的独特体会,使作品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外,作者所写的是一部文人眼中的历史,褚人获按自己的趣味和理解重构了这段历史。,因此,无论的取材标准、叙事角度和方式都和以往的作品有了较大的差异,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感情态度,都带上了明显的文人色彩,这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中国小说史上,《隋唐演义》是一部特点比较鲜明的作品。从隋唐题材小说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是隋唐题材小说的集大成之作。褚人获借鉴、甚至抄袭了前人的已有成果,但又夺胎换骨,成功地超越了前人。从小说刊行后读者的接受效果来看,不仅被它借用的几部作品从此销声匿迹,后来者也大多望而却步,尽管隋唐题材的小说仍在不断出现,但像《说唐全传》之类的作品大多都回归了说书体老路。从整个小说史的角度看,《隋唐演义》尽管还不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名著相抗衡,,但它在《三国》《水浒》之外开创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另一种模式,因此别具一格,这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