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换两锏
敬德三鞭换两锏
次日秦王设宴,亲自奉酒递与叔宝,曰:“昨日若非吾兄,几乎死于贼人之手,与众等不得相见。今可满饮,聊以报万分之一。待天下平定,兄当位列诸侯,同国休戚,令汝子孙世袭国爵,得享无穷之福,方能报却今日之德。”叔宝曰:“为臣尽忠,固吾职分当为,虽肝胆涂地,亦在不辞。昨日之败,皆殿下欺敌之故,今后务宜保重。”酒闹,各归本帐。
人报李世绩、李靖等领人马还,秦王大喜,令人接人。问劳已毕,分宾坐定,各道总管参见。时世绩已知程知节令秦王出关,乃诈不知,忙离坐席,问知节曰:“且喜足下已建大功,进围太原,擒获尉迟敬德,合宜庆贺。”知节默然,世绩曰:“莫非不曾去到太原,是人虚言?”回顾左右曰:“汝等知此事否?”知节曰:“某实有罪请死。”世绩曰:“莫非汝等不曾出柏壁关去否?”知节曰:“果实。某令秦王偷过关南小路,欲进围太原,出其不意,意在必胜。不想伏兵知道,报入敌营,使敬德来敌,致秦王败走,叔宝飞马救援得胜,是亦未曾伤折人马。”世绩曰:“拿得敬德否?”知节曰:“敬德英雄,岂容易拿得。”世绩怒曰:“吾令坚壁固守,不与之战,使汝焚其粮草,欲老其师,候其粮尽计穷,自有计较,击之容易。今不俟吾还,违吾军令,私献出关之计,险送了秦王性命,误却大事。昔日汉高祖斩丁公,以封雍齿,所以正军法也。吾与汝虽有刎颈之交,王法乃国之典刑,岂容人情哉!难免一死,推出斩之,以正军法。”
秦王听言失惊,即下座告之曰:“论军法,违将令者固当斩首示众,争奈过关之计实从我出,望元帅屈法恕其罪,权时记过,吾以库中金银二万两给赏军士,赎此一命。”众皆再三哀告,世绩乃传将令免其死罪,降去官职,随军阵上立功,以赎前职。
却说敬德回报宋金刚:“赶及秦王,后得秦叔宝来救,吾与叔宝共斗三百合,全无渗漏。世民几被我擒。”金刚曰:“汝鞭极快,不虚打人,何不击死之?”敬德曰:“来日整兵再战,吾有奇计,必擒世民。”金刚类功申报刘王,所得降卒尽数拨送太原。赏劳了毕。次日,敬德又去搦战。秦王在关前看时,门旗影里,敬德纵骑而出,结束非凡。秦王叹曰:“人言‘黑煞神胡敬德’,名不虚传也!”叔宝便要上马,秦王急止之,曰:“吾兄且休出战,敬德今日比昨不同,先当避其锐气。”叔宝曰:“何足惧哉?”秦王挡住关内,敬德单搦叔宝上马在关外,叔宝恨不得平吞了敬德,三五番皆被秦王阻挡。
看看午后,秦王望见敬德阵上人马皆倦,选四五百骑跟着叔宝冲过关去。敬德见叔宝军到,把鞭约退后手军,将离一箭之地。叔宝匹马一齐札住,关外将陆续而来。叔宝更不打话,挺着双锏,直取敬德。敬德提鞭来迎。约战百余合,不分胜败。
秦王观之叹曰:“真丈夫也!”恐叔宝有失,急鸣金收军,两马并回。叔宝回到阵中,备换马匹,又出阵前搦战敬德厮杀。
敬德又出,两个再战。秦王恐叔宝有失,自披挂直到阵前,看叔宝与敬德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增。秦王叫鸣金,二将各开自回本阵,时已未牌左侧。秦王与叔宝曰:“敬德英雄,不可敌也,且退回寨内,来日再战。”叔宝杀得性起,哪里肯休,大叫曰:“誓死不回!”秦王曰:“今日将晚,不可战矣。”
叔宝曰:“天色若晚,多点火把夜战。”
军士暗暗叫苦未了,敬德换了马匹,又出阵前,大叫曰:“叔宝,我捉你不得,誓不收兵!”叔宝曰:“我杀不得你,亦不回寨!”敬德曰:“你我共斗四五百合,手段两下皆见,也只如此,不足为意。你敢与我斗并力法否?”叔宝曰:“何为并力法?”敬德曰:“明人不作暗事,相算不足为奇,你先受我打得几鞭,我亦与你打几锏,还定下二人生死,在此攸分。
此为并力之法。”叔宝曰:“汝乃婴儿戏言,岂有人当得几鞭几锏得以不死?便是铁石也要打碎了。”敬德曰:“昔夏育、孟贲能生拔牛角,世称力士,子胥有举鼎之能,项羽有拔山之勇,吾力若比数人胜于十倍,莫言太多,只一二十锏,吾亦敢当之。”叔宝曰:“汝真诳言!莫言二十,只消当吾一锏也便死了。”敬德笑曰:“吾知汝已有惊惧之心,恐吾所算,汝无再生之路。吾让汝先打,只勿伤吾性命之处,任汝来打如何?”叔宝曰:“若果实言,吾即打下,匆得惊惧。”敬德曰:“打便打,大丈夫岂有戏言。”叔宝曰:“可约定打数。”敬德曰:“汝打四锏,我还三鞭,只此便是实数,别无虚语。”敬德遂按鞭束手,挺身马上。叔宝扬声阵前呼曰:“汝诸人来做证见,看吾打敬德!”手挺双锏,向敬德背上连打两下,再欲打第三下来,敬德已自回马,走向前面,屈身负痛,口吐鲜血去了。叔宝回阵,两下军士看了,俱各惊得痴呆。敬德见叔宝回阵,便勒马又出阵前叫曰:“叔宝哪里去?走的不算男子。”
叔宝亦纵马突至阵前。敬德曰:“吾受四锏,汝早还我四鞭之债。”叔宝喝曰:“死狗奴,尽汝来打,吾岂惧哉!”遂亦挺身马上。敬德望叔宝背上连打三鞭,再欲打来,叔宝慌忙勒马回阵,口含鲜血,忍住不吐。叔宝暗思:“若吐了血,则示弱于彼,被其耻笑。”遂将污血吞了。后来叔宝得病,皆因此吞污血之故。叔宝再向阵前叫曰:“敬德匹夫!汝曾见吾手段否?
吾受三鞭,全然无事,平复如故,不似汝吐血不止,于此便见优劣。”敬德曰:“吾岂不知?汝满口已是污血,特含住不吐耳,有甚罕处?汝尚欠吾一鞭。”叔宝曰:“论数算来,果少一鞭,以轻重较之,四锏约有二百斤之力,三鞭还有二百四十斤之重,汝尚欠吾四十斤的气力,何足为奇?”两军纳喊,这边夸能,那边道胜。后来史官议论:四锏当输,不应敬德先已受打,身疲力乏。
二人各自回阵,秦王自于阵前叫曰:“吾以仁义相待天下义士,不施谲诈。今天色已晚,你收兵歇息,我不乘势赶你。”敬德闻言,亲自断后,诸军渐退,秦王也收兵回寨。后人有诗赞三鞭换两锏之事云:敬德秦琼战不休,威风凛凛勇如彪。
只因两锏三鞭换,从此驰名播虎侯。
又静轩诗云:秦府贪观锏对鞭,谁知前有美良川。
休言圣主凭洪福,臣若忠诚亦有天。
次日,叔宝又欲关前战敬德,人报世绩元帅到。秦王接入问之,世绩曰:“某闻尉迟敬德世之虎将,若与叔宝死战,必有一伤,可用小计全胜,敬德归降殿下。”秦王曰:“吾见其英雄,甚爱慕之,如何可得?”世绩曰:“虽然有勇,乃无谋之辈,容易取之。某闻北突厥者,武周倚以为助,吾已遣郭孝恪径往西突厥处,令其调兵扮作北兵,打北兵旗号,前来柏壁。
金刚、敬德以为助己,必不见疑,吾与李靖同至一处调遣,则大事可成,何[患]敬德不来归附殿下乎?”秦王问其计,世绩向秦王附耳低言,只消如此如此。秦王拍手喜曰:“茂功奇谋,吾之子房也,世人罕及。”即遣李靖与世绩同行。二人辞别,自向一路去了。
却说世绩又遣郭孝恪径至西突厥处,献上金帛。可汗大喜,遂遣副元帅挞里忽领精兵五百,假装北兵,前至柏壁关,令人报宋金刚曰:“吾是北突厥处罗可汗下[大将]完[颜]百达,奉处罗可汗之命,差吾领精兵五百[前来会]师守关。金刚大喜,接入城来,与百达分宾坐[下,说明]来意,金刚大喜,遂令宰牛杀马,犒劳三军,大小将士安营歇息。整日与百达议论军情之事。且看百达后来事体如何?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