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背景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
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关于《隋书》的作者,一直搞得很乱,《旧唐书》记载魏徽等撰。而刘知几《史通》则说颜师古、孔颖达等和于志宁、李淳风诸人共同撰成。还有题为长孙无忌撰述的。这是因为参加《隋书》撰述的人很多,几乎集中了当时大部分有名之士;开始以魏徵为其主编,后来魏徵死了,又由长孙无忌续为主编,完成未完成的部分。
- 推荐作品: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