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七十一
徐湛之、江湛、王僧绰
徐湛之,字孝源,东海郯人。司徒徐羡之哥哥的孙子,吴郡太守徐佩之弟弟的儿子。祖父徐钦之,秘书监;父亲徐达之,娶的是高祖的长女永兴公主,任振武将军、彭城、沛两郡太守。高祖儿子们还年幼,因与达之有姻亲关系,要重用他,就想让他先立功。高祖讨伐司马休之时,让他统领军队作前锋,给他配备了强兵利器;胜利了的话,就将荆州封给他。司马休之派鲁宗之的儿子鲁轨打败了徐达之,达之自己也在战斗中被杀。高祖追赠他为中书侍郎。
徐湛之,字孝源,东海郯人。司徒羡之兄孙,吴郡太守佩之弟子也。祖钦之, 秘书监。父逵之,尚高祖长女会稽公主,为振威将军、彭城、沛二郡太守。高祖诸 子并幼,以逵之姻戚,将大任之,欲先令立功。及讨司马休之,使统军为前锋,配 以精兵利器,事克,当即授荆州。休之遣鲁宗之子轨击破之,于阵见害。追赠中书 侍郎。
湛之幼年时便成了孤儿,深得高祖宠爱,常和江夏王刘义恭呆在高祖身边,寝食不离。永初三年(422),高祖下诏:“永兴公主是我的嫡亲长女,早年遭遇不幸。外孙湛之,尤为我宠爱,可封他为枝江县侯,食邑五百户。”几年后,一次他和弟弟徐淳之一起坐车,牛受惊,车子遇险,下人飞奔前来救他们,湛之让人们先救弟弟下车,众人都惊叹他年纪虽小却有识见。湛之长大后,十分喜欢钻研文义。侍奉祖母、母亲以孝敬闻名。
湛之幼孤,为高祖所爱,常与江夏王义恭寝食不离于侧。永初三年,诏曰: “永兴公主一门嫡长,早罹辛苦。外孙湛之,特所钟爱。且致节之胤,情实兼常。 可封枝江县侯,食邑五百户。”年数岁,与弟淳之共车行,牛奔车坏,左右驰来赴 之。湛之先令取弟,众咸叹其幼而有识。及长,颇涉大义,善自位待。事祖母及母, 并以孝谨闻。
元嘉二年(425),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员外散骑侍郎,他未接受。元嘉六年(429),开始修建东宫,他始任补太子洗马,转任国子博士,后任奋威将军,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又调黄门侍郎。因祖母年老,辞去官职。又被授予二郡太守,加辅国将军,调秘书监,领右军将军,转任侍中,加骁骑将军。又任秘书监,加散骑常侍,骁骑将军职位不变。
元嘉二年,除著作佐郎,员外散骑侍郎,并不就。六年,东宫始建,起家补太 子洗马,转国子博士,迁奋威将军、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徙黄门侍郎。祖母年老, 辞以朝直,不拜。复授二郡,加辅国将军,迁秘书监,领右军将军,转侍中,加骁 骑将军。复为秘书监,加散骑常侍,骁骑如故。
会稽公主是高祖的嫡长女儿,被太祖敬重礼遇,家事无论大小,一定先征求她的意见再实行。太祖西征谢晦时,让公主留守京城,统管六宫之事。公主稍有不如意就号哭,太祖十分惧怕她。当初高祖没有富贵时非常贫穷,曾亲自在新洲砍荻草,有打补丁的衣裳都是敬皇后亲手缝制的。高祖显贵后将一件补丁衣裳交给公主说:“后代子孙如果骄纵奢侈而无节制,可将它拿给他们看。”湛之被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宠幸,并和刘湛等人十分投合。到刘湛犯罪时,事情牵连到湛之,太祖大怒,要处之以极刑。湛之既担忧又害怕没有法子,只有去求母亲。公主当日就进宫,见了太祖后,也不对太祖行礼,只大声哭闹。她用一锦袋装着高祖的补丁衣裳,将衣裳掷在地上给太祖看,并说:“你们家本来贫穷低贱,这是我母亲为你父亲缝的衣裳。如今有一顿饱饭就要杀我的儿子啊!”太祖也哭起来,湛之因之得以保全性命。调任中护军未接受,又调任太子詹事,不久又加侍中。
会稽公主身居长嫡,为太祖所礼,家事大小,必咨而后行。西征谢晦,使公主 留止台内,总摄六宫。忽有不得意,辄号哭,上甚惮之。初,高祖微时,贫陋过甚, 尝自往新洲伐荻,有纳布衫袄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贵,以此衣付公主, 曰:“后世若有骄奢不节者,可以此衣示之。”湛之为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所爱,与 刘湛等颇相附协。及刘湛得罪,事连湛之,太祖大怒,将致大辟。湛之忧惧无计, 以告公主。公主即日入宫,既见太祖,因号哭下床,不复施臣妾之礼。以锦囊盛高 祖纳衣,掷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今日有一顿饱 食,便欲残害我兒子!”上亦号哭,湛之由此得全也。迁中护军,未拜,又迁太子 詹事,寻加侍中。
湛之擅长写公文,文辞顺达,音节流畅。作为皇亲国戚富豪之家,其家业非常庞大厚实。楼台园林,贵族中无人赶得上他。他府里歌伎美妙,冠绝当时。有门生一千多人,都是三吴富家子弟,个个气质端庄美丽,服饰华美。每当他出行,门生随从挤满了道路。碰到雨天,道路泥泞,则全乘车子。太祖嫌他太奢侈放纵,常常劝说他。当时无忌的儿子安成公何勖、孟昶的儿子临汝公孟灵休,两个都奢侈豪华,与徐湛之一同以肴膳、器服、车马的享乐著名。京城百姓称:“安成的饮食,临汝的服饰。”湛之则兼有何孟两家的豪奢,何勖官至侍中,死后谥荒公,灵休擅长弹琴下棋,官至秘书监。
湛之善于尺牍,音辞流暢。贵戚豪家,产业甚厚。室宇园池,贵游莫及。伎乐 之妙,冠绝一时。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姿质端妍,衣服鲜丽。每出入行 游,途巷盈满,泥雨日,悉以后车载之。太祖嫌其侈纵,每以为言。时安成公何勖, 无忌之子也,临汝公孟灵休,昶之子也,并各奢豪,与湛之共以肴膳、器服、车马 相尚。京邑为之语曰:“安成食,临汝饰。”湛之二事之美,兼于何、孟。勖官至 侍中,追谥荒公。灵休善弹棋,官至秘书监。
湛之任冠军将军、丹阳尹,又封为征虏将军,加散骑常侍,因为服公主丧,未接受。葬礼过后,又被授予前面的官职,他上表坚决辞谢,又到廷尉那里去请罪,皇上诏令狱官不得接受,这之后他接受了任命。他坚决辞谢常侍,皇上允许了。元嘉二十二年(445),范晔等人谋反,湛之开始与他一伙,后来揭发了他们的事,但说的事都不彻底,被范晔等人牵连,他就到廷尉那里认罪,皇上抚慰他并让他回去了。
湛之迁冠军将军、丹阳尹,进号征虏将军,加散骑常侍,以公主忧不拜。过葬, 复授前职,湛之表启固辞,又诣廷尉受罪;上诏狱官勿得受,然后就命。固辞常侍, 许之。二十二年,范晔等谋逆,湛之始与之同,后发其事,所陈多不尽,为晔等款 辞所连,乃诣廷尉归罪,上慰遣令还郡。湛之上表曰:
元嘉二十四年(447),湛之服完公主丧后,转任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出朝任前军将军、南兖州刺史,湛之非常善于治理,恩威并用。广陵城后有一高楼,湛之将之修缮一新,向南远眺钟山,城北有河流,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湛之又在河畔修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其间果竹繁茂,花草成行。他在那儿招集文士,极尽游赏之乐,成为当时的盛事。当时有一和尚叫作惠休,很会写文章,辞采绮艳,湛之和他交情深厚。世祖命惠休还俗,他本姓汤,官扬州从事史。元嘉二十六年(449),湛之又任丹阳尹,领太子詹事,将军不变。元嘉二十七年(450),索虏南侵至瓜步,湛之率军保护京城,与皇太子一道守卫石头城。二十八年(451)春,鲁爽兄弟率部下归顺宋,鲁爽是鲁轨的儿子。湛之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特加奖励接纳鲁爽等人,没有任性申明自己的私怨。他乞求退居乡村,没被批准。
贼臣范晔、孔熙先等,连结谋逆,法静尼宣分往还,与大将军臣义康共相脣齿, 备于鞠对。伏寻仲承祖始达熙先等意,便极言奸状。而臣兒女近情,不识大体,上 闻之初,不务指斥,纸翰所载,尤复漫略者,实以凶计既表,逆事归露;又仰缘圣 慈,不欲穷尽,故言势依违,未敢缕陈。情旨无隐,已昭天鉴。及群凶收禽,各有 所列,晔等口辞,多见诬谤;承祖丑言,纷纭特甚。乃云臣与义康宿有密契,在省 之言,期以为定,潜通奸意,报示天文。末云熙先县指必同,以诳于晔,或以智勇 见称,或以愚懦为目。既美其信怀可履,复骇其动止必启。凡诸诡妄,还自违伐, 多举事端,不究源统,赍传之信,无有主名,所征之人,又已死没,首尾乖互,自 为矛楯。即臣诱引之辞,以为始谋之证,衔臣纠告,并见怨咎,纵肆狂言,必规祸 陷。伏自探省,亦复有由。
转任尚书仆射,领护军将军。当时尚书令何尚之认为湛之是国戚,深得皇上恩宠,就想把朝政都推给他,一切上书上诉全不处理,湛之也根据《职官记》以及有关法令认为:尚书令掌管朝廷内外事务,总揽全局,如果尚书令空缺,政事才归仆射负责。因而他也将政务推给尚之,两相互相推委。御史中丞袁淑上奏要求将二人一起免去官职。皇帝下诏:“尚书令、仆射是具体处理朝政的,两人不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却相互推委,应该纠正。但是因为前朝的朝政比较混乱错谬才导致如今的问题,破例不予追究,应详加匡正。”于是就让湛之和尚之共同受理下面的上书。尚之虽然是尚书令,但朝政仍全归湛之处理。先前,刘湛被诛杀,殷景仁死去,太祖委任沈演之、庾炳之、范晔等人,后来又有江湛、何禹之,范晔被杀后,炳之免官,演之、禹之皆去世。到这时江湛任吏部尚书和湛之共处权要之位,世称“江徐”。
昔义康南出之始,敕臣入相伴慰,晨夕觐对,经逾旬日。逆图成谋,虽无显然, 怼容异意,颇形言旨。遗臣利刃,期以际会,臣苦相谏譬,深加拒塞。以为怨愤所 至,不足为虑,便以关启,惧成虚妄,思量反覆,实经愚心,非为纳受,曲相蔽匿。 又令申情范晔,释中间之憾,致怀萧思话,恨婚意未申,谓此侥幸,亦不宣达。
皇上有病,湛之就入宫侍候医药。二凶巫蛊的事情暴露后,皇上想废弃劭,赐浚死。而世祖不为皇上宠爱,所以屡次出使外藩,不能住在京城。南平王铄、建平王宏同被皇上宠爱,铄的妃子就是江湛的妹妹,就劝皇上立铄为太子。元嘉末年,皇帝将铄从寿阳召回京城,来了后又改变主意,想立宏为太子,但又嫌宏不够次序,所以议论许久却难以定下来。皇上和湛之除去旁人共同议事,有时通宵达旦。皇上常在夜里让湛之拿着蜡烛,绕着房外墙壁的护卫,担心有人窃听。劭入宫杀君之日,皇上和湛之两人头天晚上就在房内单独谈话,直到早上还未熄灯。湛之听到响声惊起走到北门,还没有来得及开门就被杀害,时年四十四岁。世祖即皇位后追赠他为司空,加封散骑常侍,原官职不变,谥号为忠烈公。又下诏:“徐羡之、江湛、王僧绰三家遭祸害荼炭,遗孤流落在外,思念他们的过去,心情异常沉痛。可以让他们的子孙回到他们原先的住处,厚加抚恤。”从此这三家长期接受国家的供给。
陛下敦惜天伦,彰于四海,籓禁优简,亲理咸通;又昔蒙眷顾,不容自绝,音 翰信命,时相往来。或言少意多,旨深文浅,辞色之间,往往难测。臣每惧异闻, 皆略而不答。惟心无邪悖,故不稍以自嫌。忄娄忄娄丹实,具如此启。至于法静所 传,及熙先等谋,知实不早,见关之日,便即以闻。虽晨光幽烛,曲昭穷款,裁以 正义,无所逃刑。束骸北阙,请罪司寇,乾施含宥,未加治考,中旨频降,制使还 往,仰荷恩私,哀惶失守。
湛之有三个儿子:聿之、谦之被元凶杀害,恒之继承父亲的封侯,娶了太祖第十五女南阳公主,早亡,无子。聿之的儿子孝嗣继承封号。
臣殃积罪深,丁罹酷罚,久应屏弃,永谢人理。况奸谋所染,忠孝顿阙,智防 愚浅,暗于祸萌,士类未明其心,群庶谓之同恶,朝野侧目,众议沸腾,专信仇隙 之辞,不复稍相申体。臣虽驽下,情非木石。岂不知丑点难婴,伏剑为易。而靦然 视息,忍此余生,实非苟吝微命,假延漏刻。诚以负戾灰灭,贻恶方来,贪及视息, 少自披诉;冀幽诚丹款,傥或昭然,虽复身膏草土,九泉无恨。显居官次,垢秽朝 班,厚颜何地,可以自处。乞蒙隳放,伏待鈇钅质。
- 推荐作品: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