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痉病之谓。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
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以身首发热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绝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肺气清降,氤氲和洽,蒸为雨露,自太阳之经注于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太阳不降,肺气壅郁,故浊气上冲于胸膈也。太阳之经,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先煎,去沫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亦有在阳明经者。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齘者,胃土燥热,筋脉枯焦之故。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阳经法。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孟子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