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细辛三钱 五味一钱,研
煎大半杯,温服。
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