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细辛三钱 五味一钱,研
煎大半杯,温服。
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