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劳伤解·溺血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宁波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煎大半杯,温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