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豪爽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大将军王敦年轻的时候,向来就有乡巴佬的称号,说的话口音也是土话。晋武帝召见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才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儿也不关心这些事,一句话也没有说,而且脸色很难看,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挥袖而起,拿起鼓槌精神抖擞地用力敲击起鼓来,鼓音简洁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尝荒恣于色,体为之敝。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合,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
王处仲,世人都用“高尚”来品评他。他曾经沉迷女色,身体也因此很虚乏。身边的人规劝他,他说:“我都没有发觉。既然这样,也很容易解决呀。”于是打开侧门,把几十个婢妾都放出去,让她们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当时的人很赞赏他。
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大将军王敦对自己的评价是:高尚开朗,通达直爽,学有专长,精通《左传》。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王敦每次喝酒后,就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拿如意敲着唾壶打拍子,壶口边沿全给敲缺了。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
晋明帝想要建造池台,他父亲晋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大将军王敦当初想领兵到建康去,处置朝臣,安插亲信。他先派一名参军禀报朝廷,并向当时的贤达暗示自己的意图。当时车骑将军祖逖还没有去镇守寿春,他怒视使者,厉声说:“你给我回去告诉阿黑,他敢无礼!赶紧收起老脸回去,如果不马上走,我带三千兵,用长矛戳他脚把他撵走!”王敦听说之后,只好打消了念头。
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及季坚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其气十倍。
庾翼早就有收复中原的志向,但他哥哥庾亮当政时,大权不在自己手里。庾冰做丞相时又害怕兵祸,两人政见不同,屡经争论,才决定出兵北伐。庾翼倾尽荆州、汉水一带的全部人力物力,发动所有水陆军队。他率领部伍驻扎在襄阳,召集所有部将,陈列军队武器,亲自弯弓射箭,说:“这次北伐,如同此箭,有去无回!”连射三箭,每发一箭便擂起战鼓助威。士兵们为之瞩目,士气陡增十倍。
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
桓温平定蜀地后,在李势原先的宫殿里设酒和下属聚会,巴、蜀一带的大官全都邀请来聚会。桓温不但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气概,加以这一天的谈话语调英气勃勃,畅谈古今成败在人,存亡的关键在于人才,他仪态俊伟,满座的人都很赞赏。散会以后,大家还在回忆、玩味他的话,这时寻阳人周馥说:“遗憾的是你们没有见过王大将军!”
桓公读高士传,至于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
桓温读《高士传》时,读到放陵仲子的传记,便把书抛开,说:“谁能用这种苛刻的、不近情理的做法来对待自己!”。
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小字镇恶。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已呼为镇恶郎。尝住宣武斋头。从征枋头,车骑冲没陈,左右莫能先救。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石虔闻之,气甚奋。命朱辟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冲还,三军叹服。河朔后以其名断疟。
桓石虔是司空桓豁的庶出长子,小名叫镇恶。十七八岁了,身分地位还没有得到承认,而奴仆们已经称呼他为镇恶郎了。他曾住在桓温家里。后来跟随桓温出征到枋头,在一次战斗中,车骑将军桓冲陷入敌阵,他手下的人没有谁能抢先去救他。桓温告诉石虔说:“你叔父落入敌人阵里、你知道吗?”石虏听了,勇气倍增,命令朱辟做副手,跃马扬鞭冲入几万敌军的重围中,没有谁能抵挡他,他径直把桓冲救了回来,全军都十分称赞佩服。后来黄河以北的居民就拿他的名字来驱赶疟鬼。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于是竟坐不得谈。
陈林道驻守在江北,京都诸友人一起邀他到牛渚山聚会。陈林道谈玄理谈得很好,大家想一同和他辩论,要驳倒他。陈林道却拿如意支着腮,远望鸡笼山感叹地说:“孙伯符志向、事业都没有如愿!”于是大家坐到散时也没机会谈论。
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司州刺史王胡之在谢安那里做客,高声讽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的诗句。后来,他对别人说:“那时候,我觉得满座空无一人。”【点评】“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二句,本指神的意向不可知,神的形貌也不得见。在这里,则是表达了飘飘欲仙,不染俗尘的精神风貌。
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奔叛。”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笳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桓玄从西边直下,攻入石头城,外面的人报告说司马梁王已经叛逃了。这时桓玄认为大局已经定了,在大船上鼓乐齐鸣,并不看重他的逃亡,只是高声朗诵道:“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