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
【原文】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注释】
五彩丝啊色缤纷,织成一张贝纹锦。嚼舌头的害人精,坏事做绝太过份!
臭嘴一张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
嘁嘁喳喳来又去,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不然往后没人听。
喳喳嘁嘁去又来,一心造谣又说谎。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
捣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却瞢腾。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怜可怜受害人!
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抓住长舌害人精,丢给荒山豺虎吞。如果豺虎不肯吞,丢到北极喂野人。如果北极也不要,还交老天来严惩。
一条小路通杨园,小路越过山坡顶。刑馀之人名孟子,编首歌子为宽心。过往君子慢慢行,请君为我倾耳听!
【译文】
⑴萋、斐(fěi):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
⑵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
⑶哆(chǐ):张口。侈:大。
⑷南箕:星宿名,共四星,联接成梯形,如簸箕状。
⑸缉缉:附耳私语状。翩翩:往来迅速的样子。
⑹捷捷:信口雌黄状。幡幡:反复进言状。
⑺女:同“汝”。
⑻骄人:指进谗者。
⑼劳人:指被谗者。草草:陈奂《诗毛氏传疏》:“草读为慅(cǎo 忧愁),假借字也。”
⑽畀(bì):与。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⑾有昊:苍天。
⑿猗:在……之上。亩丘:丘名。
⒀寺人:阉人,宦官。
【赏析】
造谣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谣言总是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恰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诗人们把谣言描写成了一个怪物。他们形容它的时候,其措辞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严肃而深沉的。他们说,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条舌头,多少种声音;它能竖起多少只耳朵来!”古人称造谣诬陷别人为“罗织罪名”,何谓“罗织”,此诗一开始说:“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就是“罗织”二字最形象的说明。花言巧语,织成的这张贝纹的罗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别是对不长脑壳的国君。
造谣之可怕,还在于它是背后的动作,是暗箭伤人。当事人无法及时知道,当然也无法一一辩驳。待其知道,为时已晚。诗中二、三、四章,对造谣者的摇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窜下跳,左右舆论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形象的勾勒,说他们“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作者对之极表愤慨:“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正告他们道:“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造谣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杀人,杀了人还不犯死罪。作为受害者的诗人,为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苍对他们进行正义的惩罚。诗人不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极大的厌恶:“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谓“愤怒出诗人”。有人将它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逃亡者》一诗中鄙夷叛徒的诗句比较:“野兽不啃他的骨头,雨水也不洗他的创伤”,认为它们都是写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绝妙好辞,都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救药者的无情鞭挞,都是快心露骨之语,甚是。
在诗的结尾处,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诗人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作了宦官,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刑的司马迁是“《小雅·巷伯》之伦”。他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