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风·渭阳
【原文】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注释】
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有何礼物赠与他?一辆大车四马黄。
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娘亲。用何礼物赠与他?宝石玉佩表我心。
【译文】
①曰:发语词。阳:水之北曰阳。
②路车:朱熹《诗集传》:“路车,诸侯之车也。”
③琼瑰:玉一类美石。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甥舅情谊的诗,《毛诗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这段关于诗本事的叙述,与诗意相吻合,基本上是可信的。《序》末句还有关于创作时间的叙述,曰“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指代不明,故多有争讼,可备一说。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开头两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交待诗人和送别者的关系的同时,选择了一个极富美学意味和心理张力的场景: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在这里有千言万语可说,但又无法尽说。单从送别路途之遥已可见舅甥情谊深厚,这深厚的情谊在临别的这一点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泪眼凄迷是不合适的,这不仅仅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缘故,更因为重耳归国即位正是多年所望,是件大喜事儿,于是临别之时“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这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更深一层的是,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康公作诗时,穆公尚在。《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此赠车马,何也?……然则康公亦白穆公而行欤?”这段考证说明,车马之赠是康公之意也是穆公所许,它将赠送路车乘黄所隐含的政治外交意义揭示无遗。
第二章由惜别之情转向念母之思。康公之母秦姬生前曾盼望着她的弟弟重耳能够及早返回晋国,但这愿望却未能实现;今天当希望成为现实的时候,秦姬已经离开人世,所以诗人在送舅氏归国之时,不能不由舅氏而念及其母,由希望实现时的高兴而转为怀念母亲的哀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两句既完成了章法上和情绪上的前后转换,更为这一首短诗增加了丰厚的蕴含。甥舅之情本源于母,而念母之思更加深了甥舅情感,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是也。既有此思,在考虑“何以赠之”的时候,便自然地想到“琼瑰玉佩”这些纯洁温润的玉器,这不仅是赞美舅氏的道德人品,也有愿舅舅不要忘记母亲曾有的深情厚意,当然也不要忘记秦国对他重返晋国即君位所作的诸多努力的更深一层非言语能尽的含义。
全诗虽然只有两章八句,但章法变换、情绪转移都有可圈点处。在形式上,两章结构相同,用韵有别,诗歌的整体气氛由高昂至抑郁均可找到形式上的依据,是妙手偶得,还是刻意为之,读者当细心品味。此诗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此诗“为后世赠言之始”,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为后世送别之祖”,刘玉汝《诗缵绪》指出此篇“送行而止述其送赠怀思之情,而不及其所事者,正得送别之体。《文选》中送别诗多如此,盖古意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乾坤大略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