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豳风·伐柯
【原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注释】
砍取斧柄怎么做?没有斧头做不好。妻子怎样娶进门?没有媒人办不到。
砍斧柄啊砍斧柄,有了原则难不倒。遇见我的心上人,摆上礼器娶来了。
【译文】
⑴伐柯:柯,斧头柄;伐柯,采伐作斧头柄的木料。
⑵匪:同“非”。
⑶取:通“娶”。
⑷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⑸遘(gòu):通“觏”,遇见。
⑹笾(biān)豆: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的;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这里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
【赏析】
《伐柯》一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一是作为引伸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因此,这首诗实在是讲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因为《伐柯》一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后人就把媒人也称为“伐柯”,为人做媒叫做“作伐”。这些词汇的形成,反映了《伐柯》一诗的本义:这是一首迎亲的欢歌。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这里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其则不远”,那就是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一种活动的双方,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的。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所以牛运震《诗志》评曰:“随手作兴体,变法入妙,‘其则不远’,另生一意便深。”据《毛诗序》说,这首诗是周大夫赞美周公之作。周公是西周最贤良的大臣,周的官员作诗赞他,当然不是真的写娶妻子的事,而是借以泛指军国大事的原则性与协调性了。可以说,《毛诗序》正是从《伐柯》诗的引申义上理解诗旨的。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