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了解,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