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十二 周书·召诰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周成王在丰,打算居住到洛邑,便派召公先去视察可居住之地,史官据此作《召诰》。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二月十六日以后,到第六天乙未日,成王早晨从镐京出发,到了丰邑。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抵达之前到达洛地视察营建的地址。到了三月初三,新月初现光辉。又过了三日到戊申这天,周公早晨到达了洛地,对选好的地址进行了占卜。得了吉兆,就开始规划起来。又过了三天到庚戌这天,太保便率领众多殷民,在洛水与黄河汇合的地方测定新邑的位置。又过了五日到了甲寅这天,基地就建成了。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到了第二天的乙卯日,周公早晨到达洛地,就全面视察新邑的区域。到第三天丁巳,在南郊杀了两头牛,用牲祭祀上天。到第二天戊午,又在新邑举行祭地的典礼,用了一头牛、一头羊和一头猪。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到第七天甲子,周公就在早晨用诰书命令殷民以及侯、甸、男各国诸侯营建洛邑。下达完命令后,殷民就大规模的开始动工。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太保于是同各邦国的诸侯取出了币帛,再入内进献给周公。太保说:“请接受我们的礼拜,向大王禀告,我已经把周公您的告诫转达给众多殷人和那些治事诸臣。啊!上天改变了殷国的大命,让他们不能再继续统治天下。王接受了任命,美好无穷无尽,忧患也无穷无尽。哎!怎么能够不谨慎啊?”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上天结束了殷国的大命,殷国许多圣明的先王也都认命,因此殷商后来的君王和臣民,才能够享受着天命。到了纣王的末年,明智的人隐藏了,普通人都离开家做苦役。人们只知护着、抱着、牵着、扶着他们的妻子儿女,悲切地呼告上天,诅咒纣王,希望殷国赶快灭亡,能够早日脱离困境。啊!上天也哀怜四方的老百姓,它眷顾百姓的命运因此更改殷命。大王要赶快认真施行德政呀!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观察古时候的夏朝百姓,上天让知道天道的人来教导他们顺从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还是丧失了王命。现在在观察殷人,上天教导他们要爱护百姓,他们努力也考求天意,现在也已经丧失了王命。如今年幼的成万继承了王位,没有可靠地老人辅助,考求我们古代先王的德政,何况说有能考求无意的人呢?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啊!王虽然年幼,却是国家的天子!要特别能够和悦老百姓。现在可喜的是:王不敢迟缓营建洛邑,对殷民的艰难险阻常常顾念和畏惧;王来卜问上天,打算亲自在洛邑治理他们。“姬旦对我说:‘要营建洛邑,要从这里以始祖后稷配天,谨慎祭祀天地,要从这个中心地方统治天下;王已经有定命治理人民了。’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现在可喜的是:王重视使用殷商旧臣,让他们顺从我们并亲近我们周王朝的治事官员,使他们和睦的感情一天天地增长。成王也应恭敬谨慎,以身作则,不可不敬重德行。”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我们不可以不以夏朝为鉴,也不可以不以殷国为鉴。我不敢知晓说,夏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夏的国运能够经历长久。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我不敢知晓说,殷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殷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现今大王继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们也该思考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继承他们的功业。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王是刚刚处理国家政事。啊!好像教养小孩一样,没有不在开初教养时,就亲自传给他明哲的教导的。现今上天该给予明哲,给予吉祥,给予永年;因为上天知道我王初理国事时,就住到新邑来了。现在王该加快认真推行德政!王该用德政,向上天祈求长久的福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愿王不要与老百姓一般肆行非法的事,也不要用杀戮的方式来治理老百姓,如此才会有功绩。愿王立于德臣之首,让老百姓效法施行于天下,发扬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劳忧虑,也许可以说,我们接受的大命会象夏代那样久远,不止殷代那样久远,愿君王和臣民共同接受好上天的永久大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召公跪拜叩头说:“我这小臣和殷的臣民以及友好的臣民,会安然接受王的威严命令,宣扬王的大德。王也终于决定营建洛邑,王的大德便因此更加光显了。我不敢慰劳王,只想恭敬奉上币帛,以供王去好好祈求上天的永久福命。”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帝范
- 兵家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