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有挥霍撩乱之势的,这就叫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问:症候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畏寒、呕吐腹泻并作,这是什么病?答:这叫霍乱。霍乱的呕吐腹泻是自内而发,故初起与表证同时出现,并且在呕吐腹泻停止后还有头痛、畏寒、发热等表证存在。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伤寒病,脉象微涩,这是因为原先患霍乱,吐泻太甚、津液大伤的缘故。经过四五天,病邪由阳经传入阴经,势必会发生腹泻。如果起病就吐泻的,是霍乱病吐泻,不可按伤寒论治。如果病人想解大便,反而只打屁,却解不出大便的,这是病已转属阳明,大便一定硬结,估计十三天可以痊愈。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腹泻后津伤肠燥,大便应当变硬。如果病人能够饮食的,为胃气恢复,则病即可痊愈。现在病人反而不能饮食,为胃气未复。经过六天,邪气行至下一经,此时病人稍能进食,为胃气稍复。再过六天,邪气又经过一经,此时病人已能够进食,示邪气行经尽、邪气衰尽、胃气恢复,那么再过一天,即十三天,疾病就会痊愈。如果到时不痊愈的,就不是阳明病了。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畏寒、脉微而又腹泻,因泻利过度、津液内竭而腹泻停止的,用四逆加人参汤主治。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乱病,吐泻,头痛发热,身疼痛,为霍乱表里同病,如果表热较甚而想喝水的,用五苓散主治;如果中焦寒湿偏盛而不想喝水的,用理中丸主治。
理中丸方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以上四味药,捣细筛末,用蜜混合作成鸡蛋黄大小的药丸,然后用开水数合,与一粒药丸混合研碎,趁热服用,白天服三四次,夜晚服二次。服药后,腹中未感觉热的,可加至三四药丸。然而,丸药的效果不如汤剂。汤剂的制作方法是:将以上四味药稍切细,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现脐上筑筑然悸动的,是肾气上逆,去白术,加桂枝四两;如果呕吐甚的,去白术,加生姜三两;如果腹泻严重的,仍用白术;如果心悸不宁的,加茯苓二两;口渴要喝水的,加白术,补足上用量到四两半;腹中疼痛的,加人参,补足上药量到四两半;腹部胀满的,去白术,加附子一枚。服药后约一顿饭的时间,吃热稀一升左右,以助药力;并取暖保温,不要脱衣揭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呕吐腹泻停止,而身体疼痛仍不解除的,是里和表未解,应当斟酌使用解表的方法,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微微和解表邪。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呕吐腹泻,汗出,发热畏寒,四肢拘挛紧急,手足厥冷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呕吐腹泻交作,而又小便通畅,大汗淋漓,所泻之物完谷不化,体表发热,脉微弱至极、似有似无,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证,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呕吐腹泻已经停止,却见汗出而手足厥冷,四肢挛急不解,脉象微弱、似有似无的,是阴竭阳亡的危候,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治。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呕吐、腹泻、汗出以后,脉搏呈平和之象,还感觉微烦不适的,是病后新虚,脾胃之气尚弱,不能消化食物所致。只要适当节制饮食,就可痊愈。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鬼神传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