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龙牙居禅师。
禅师名居、生於郭氏、抚州南城人也。
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
风骨、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
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豁然大悟。
研味其旨、悲欣交集。服勤八年、日增智证。称其能。
马氏方据有长沙、兴崇梵坊。闻名请、说法于龙牙法济禅寺。
僧问、如何是道曰无异人心。又曰、夫言修道者。
此是劝谕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巳来、无法与人。
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
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轨持之名。
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
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易。作麽生可持以与人。
又可作意、而修得哉。僧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进曰、石龟语也。
曰、向汝道什麽。其僧亦悟。又僧问、大庾岭提不起时如何。
曰、六祖为什麽将得去。又问、维摩掌擎世界。
未审维摩在什麽处立。曰、汝道维摩掌擎世界。
其对机峻峭无渗漏类如此。伪梁龙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
九月十叁日夜半。有大星殒于方丈前。诘旦加趺而化。
阅世八十有九、坐六十有九夏。
赞曰、予观龙牙偈曰。学道先须有悟由。
还如曾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邱嬴来方始休。
君若随缘得似风。吹沙走石不劳功。但於事上通无事。
见色闻声不用聋。皆清深精密、如其为人。
疑问翠微临济祖意、度禅板蒲团。机语在巳见洞山之後。
雪窦以瞎龙死水罪之。龙牙闻之必大笑。
永明智觉禅师。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
裂缝掖、投翠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
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巢衣中。
时韶国师眼目世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於雪窦山。
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
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
若来巳更不来、若去巳更不去。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於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於妄。
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於诸佛亦然。
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叁宗、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馆叁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圣贤之语叁百家。以佐叁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
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
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心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
於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
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
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
先德曰、尽十方世界。一人为伴、无有也。
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
於自巳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
僧曰、愿乞最後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有信处、皆可为人。
若论修证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於诸圣、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
後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叁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上安眠、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叁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於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
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於心、万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证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叁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叁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
水精数珠、金澡。等并僧叁十六人、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必枯悴劣。及见其像。
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云居简禅师。
禅师名道简、其先范阳人、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闲静寡言。童子剃落、受满分戒。
游丛席、造云居、谒膺禅师。膺与语连叁日、大奇之。而诫令、刻苦事众。
於是简躬探井臼、司樵爨。掌寺务、不妨商略古今。
众莫有知者、以腊高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有神灵甚。膺公住叁峰时受服役。既来云居、神亦从至。
舍於枯树之下、而树茂、号安乐树神。
属膺将顺寂、主事僧白曰。和尚即不讳、谁可继者。曰堂中简。
主事僧意不在简。谓令拣选、可当说法者。佥曰第二座可。
然且摄礼、先请简。简岂敢当也。既申请、简无所辞让。
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摄众演法自如。主事僧大沮。
简知之、一夕遁去。安乐树神者号泣。
诘旦众追至麦庄、悔过迎归。闻空中连呼、曰和尚来也。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曰随处得自在。问维摩岂不是金粟如来。曰是。
曰为什麽却在释迦会下听法。曰他不争人我。
问如何是朱顶王菩萨。曰问这赤头汉作麽。
问横身盖覆时如何。曰还盖得麽。问子为什麽吞却。
师曰、在理何伤。问诸佛道不得处、和尚还道得麽。
曰汝道、什麽处诸圣道不得。问路逢猛虎时如何。
曰千人万人不逢、偏汝便逢。问独宿孤峰时如何。
曰闲着七间僧堂不宿。阿谁教汝孤峰独宿。问古人云、若欲保任此事。
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行。意旨如何。
曰高峰深海迥绝孤危。似汝闺中软暖麽。
又问、丛林多好论、尊贵边事如何。曰要汝知大唐天子不书断、会麽。
简契悟精深、履践明验。而对机应物、度越格量。
天下宗之。师寿八十馀、无疾而化。
庐州帅张崇为建塔于本山。
赞曰、大阳明安、尝疏药山之语曰。高高山上标不出。
深深海底藏不没。其儿孙遵承之、以为妙得其旨。
及闻云居之言。则如真虎踞地而吼、百兽震恐。
乃悟明安所示、盖裴之虎也。予为作偈曰。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道人行立处、尘世有谁争。
无间功不立、渠侬尊贵生。训君颠倒欲、枯木一枝荣。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评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