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四
炎兴下帙一百四。
起绍兴十年闰六月二十日壬辰,尽十二月。
二十日壬辰张宪克颍昌府。
赵鼎责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邵武军居住。
赵鼎闻金人败盟用兵乃上书言时政秦桧忌鼎复用乃令御史中丞王次翁诬以罪言之遂责授焉秦枪之憾鼎其始也。鼎罢宰相出知绍兴府桧具筵饯於浙江亭不留而登舟其成也。以鼎上书言时政其憾不可释矣。。
刘光世回军太平州。
二十四日丙申张宪及金人战於陈州。
张宪克陈州岳飞令统制赵秉渊知军州事。
二十五日丁酉岳飞将杨成及金人战於郑州克郑州王胜克海州擒伪知州王山。
韩世忠遣都统制王胜率统制王权王升等诸军取海州伪知海州王山及统兵官花太师至磨行与宫官相遇官军击退之去海州六十里胜令二更到城下诸军齐进果二更至城下转城不住牵舟趋城北城上以瓦砾抛掷乱击舟人皆不顾而行逼晓至城北是时花太师退兵唯王山守城胜令诸军分地攻击胜坐於北壁壕下令诸军早饭要白米饭猪肉段子食毕先使搭材以长重型系刀断其钓桥绳钓桥落以大竹卷草如黄河卷埽样使灵敏百人推至北门下钓桥有妨碍处即以锯截去之然後推入纵火凡三卷壅其门而火发守陴者於黑烟中掷甎瓦打火烧门尽打火亦灭有甎瓦盖地地不苦恼热行队方鳞次於门外而第四队周成先入行队皆入成举认旗於城上呼众曰:周成第一功胜传令尽开诸门诸军自诸门皆入然火烧门道尚有火在瓦砾之下舁水沃灭之治道而後胜入坐於十字街之民舍生执王山时花太师率兵到城下不敢战而退去父老僧道诣胜唱喏谢罪胜曰:国家以海州久陷伪境故遣官军收复境上国家专行仁德不事杀戮各各安心照管老小父老再拜谢曰:欲乞裒敛金银犒军胜曰:官军入境秋毫不犯不须裒敛金奶如有猪肉为谷犒诸军一饭可也。父老拜谢而去率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猪羊牛驴并般担米穀犒军胜受之分给诸军即时报世忠胜在城北居人犹未觉尚有卖糕者少顷攻城居人方稍避之当时惟韩岳出军秋毫不扰诸军经过伪境路。
傍有农夫皆倚锄而观。
二十六日戊戌张俊克亳州。
金人复占河南以郦琼知亳州刘光世遣使臣赵立斋书至焘春府孙晖就差一人同往招琼张俊亦遣老天爷斋书招之晖令南京进士蔡辅世同立先往辅世遇亳宋人有相识者具以情伪告。且曰:公见郦侯未可直言当徐徐也。辅世知其意遣立斋书先行至门守者问之立鄙人无谋甩言刘相公遣我斋文字来招郦大尉守者不敢隐遂送琼所琼不发书而焚之枷立项送狱俊所遣二人犹未知乃作商贾入城隶曲诣州衙计会通报既见琼则出其文字琼亦囚之并文字解迭兀术(改作乌珠)命凌迟处斩於京师琼发二人之次日变解赵立行密谕部从人纵其去时辅世复回寿春矣。俊以大军至城父是时王德已下宿州即引兵趋亳与俊会於城父,於是琼谓三路都统曰:夜叉来矣。其锋未易当请避之遂率众遁去俊军至城下百姓父老具香花迎军入城初喜见国家军马出酒食饷军德功居最迁兴甯军承宣命名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制有之曰:智勇自见屡败不战之功果毅敢前如践无人之境德甚慰悦。
张俊退军杀前知濠州杨珪於途中。
张俊军马在亳州一夜星斗晃耀夜半後俄有纤云:倏忽满空遂大雨雾霈甲士皆坐於水中彻旦退军留宋起积压亳州留兵千人与之百姓失望杨珪者以子弟所授官仕刘豫後归朝自言是武功大夫而俊以武功大夫授之俊方经营淮北尝日当用谙练为境事表武臣为边知州使之经营淮北珪知之乃具劄子迎合俊意俊大喜遂令珪知濠州珪用刑峻酷人不敢犯金人交还河南也。珪受代往宿州居於归受馆中见兀术(改作乌珠)献取江南之策死术(改作乌珠)不用复还宿州是时俊军马到宿亳闲珪迎之。又献平戎(删此二字)书与俊俊知其投书於兀术(改作乌珠)不中乃与俱还杀之於途中以逃亡闻揭榜召人捕捉之。
赵鼎责授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
秦桧令王次翁诬赵鼎知金人叛(改作背)盟会出怨言事故自邵武军安置潮州。
七月二日癸卯岳飞将张应韩清克西京。
六日丁未李兴知河南府兼主管本路安抚司公事特转右武大夫忠州团练使。
初金人犯(改作攻)西京河南兵马钤辖李兴聚兵迎击。
收复伊阳)等八县双败金人於河清县夺到艺祖皇帝御容乘势收复郑汝州伪河南尹李成弃西京遁走於孟州兴遂申朝廷乞差帅臣官吏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差兵官郝最焦元苏坚方来会合至是诏下就除兴知河南府兼主管本路安扶司公事仍特转右武大夫忠州团练使训记号裒美仍给真俸皆出异恩也。先是翟兴尝镇抚河南许以便宜行事许李兴依翟兴例是时张应韩清亦报收复西京矣。。
八日己酉岳飞及金人兀术(改作乌珠)战於郾城县败之。
杨再兴单骑入虏(改作金)阵欲直擒兀术(改作乌珠)不获杀数十百人而还身被数十创。
十日辛亥岳飞败金人於郾城县。
是日杀金人将阿李朵孛堇(改作鄂尔多贝勒)。
十四日乙卯岳飞统制王贵姚政败兀术(改作乌物)於颍昌府中杨再兴王兰高林殁於阵。
杨再兴王兰以五百骑直入虏(改作金)阵杀数千人再兴与兰皆战殁高林亦战死闻者惜之获再兴之尸焚之得箭头二程式天大雨溪涧皆满溢虏(改作金)骑不得(改作敢)进官军乃得(删此字)还。
十九日庚申(赦顺)昌官吏手诏。
诏顺昌府官吏军民等狂虏犯(改作强兵压)境王师挖冲惟尔吏民协济军事保捍城垒驱遏寇攘(改作敌氛)眷乃忠勤宜加抚惠应本府见禁罪人除犯刦杀故杀斗杀并为已杀人者并十恶罪至死伪造符印放火官员犯入已赃将校军人公人犯枉法监主自盗赃并依法内枉法自盗罪至死情理轻者奏取指挥斗杀罪至死情理轻者减一等刺配千里外牢城断讫录案闻奏其馀死罪降从汉流罪已下并放官员在城守御者并与转一资军人等第犒设一次民闲租税昨降赦已放三年外更与放免二年管下诸县及乡村人户会被贼马(删此二)焚财产屋业者并依灾伤法赈济旧给使效曾经放散委有武艺才力可使者依旧收补支给请受管内铺兵级更与犒设一次逃亡军人限指挥到百日内诈於所在首身依旧收管限满不首复罪如初应本府县有民闲利害守臣条具以闻诏书到日明告吏民各令知悉。
二十一日壬戌岳飞自郾城回军。
岳飞在郾城众请(删此二字改作一日奉诏十二道令)回军飞亦以(删此二字)不可留乃传令回军而军士应时皆南响旗靡辙乱不整飞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删传令至此二十九字改作叹)。
曰:,岂非天乎!。
八月杨沂中军於泗州。
四日乙亥韩世忠围淮阳军。
韩世忠围淮阳军命诸军齐攻之有帐前亲随成闵者随统制许世安夺门而入大战於门之内闵身中三十馀枪世安亦胫中四箭力战夺门复出闵气绝而复苏者屡矣。世忠大呼赏之初闵之叔父战於马家渡身死所得恩泽无子承受时闵为僧童世忠寻而得之令受其权之恩泽初补官世忠教以弓马久之转至武翼郎为帐前亲随而夺门立功世安以箭疮不能乘马遂肩舆而行世忠怒令世安马前步行世忠奏闵之功授武德大夫遥郡刺史世忠缴到告身复奏乞重赏闵以激劝将士乃授汲州团练使。
解元败金人於沂州郯城县。
六日丁丑李山史贵韩直败金人於陈州。
初张宪得陈州也。岳飞令统制赵秉渊守之金人围陈州飞统制李山史贵与刘锜军统制韩直及金人战於城下败之。
八日已卯陕西都统制吴玠统领侯信败金人於河北中条山柏梯谷。
十日辛巳侯信败金人於解州界杀其将乞可(改作奇格)。
十一日壬午李成攻河南府李兴击败之。
李成自孟州率金人五千馀骑犯(改作攻)河南府李兴开城门以待之成果疑不敢进兴遣锐士由他门出击之。
岳飞刘光世来朝。
杨沂中军於宿州。
十六日丁亥杨沂中军溃於宿州。
杨沂中进兵於宿州也。以步军退屯於泗州兀术(改作乌珠)诡计令人来告有金人数百屯柳子镇沂中以为然欲击之或谏以为不可轻出沂中不听留统领王滋萧保领骑兵一千於宿州是夜沂中自将骑兵五千往袭柳子镇至明不见虏(改作敌)而还兀术(改作乌珠)以重兵伏其归路沂中自柳子镇回半途知其然遂横奔而溃至寿春府渡淮归乃与王滋萧保相隔参议曹勋不知沂中所在表闻於朝朝廷大恐令淮东州县退保沂中复还泗州军心始安自是溃兵由淮河上下数百里闲三三两两而归其死亡者甚众。
许淮南州县退保。
朝廷以金人复犯(改作攻)河南许淮南州县权宜退保。
州县官吏皆有轻去之心。
王滋萧保及金人战於宿州军败金人屠其城。
金人刦杨沂中不得志遂寇(改作团)宿州王滋萧保与战不利金人入城怒州人纳杨沂中之军也。乃纵(删此字)屠戮(改作之)。
二十一日壬辰永兴路经略安抚使王俊败金人鹘眼(改作呼纽)郎君於盩厔县南。
二十三日甲午杨政军统制邵俊败金人於陇州陇阳县牧牛镇(旧校云:宋史本纪八月甲午川陕宣抚司统领王喜等遇金人於氵阳县败之)。
河东统制王忠植克石州。
九月杨沂中刘锜退军镇江府。
七日戊申知河南府李粤移治於白马山。
李成以累败於李兴乞兵於金国得番汉(删此二字)军十馀万兴闻之度众寡不敌即移治於水甯白马山。
十二日癸丑杨政统领杨从仪邵俊败陇州氵阳县刘光世军池州刘锜移军太平州(旧校云:宋史本纪九月丁未杨政遣统制杨从仪夜袭金人於凤翔府败之)。
十五日丙辰李宝以其众归於淮东宣抚司。
李宝自五月在渤海庙克捷即放船越广济军遇金人纲船得银绢钱米甚多将抵徐州与金人兵船相遇乃来戍徐州者实方欲严备过徐州曹洋曰:我有备矣。金人不积压我至必无备当掩击之金人果无备皆不及持仗为宝所杀生擒七十馀人宝欲杀之洋曰:不可我方欲归朝廷何不留金人生口以为实验实然之已过淮阳军知军贾舍人乘马率人从数十追及沿岸呼曰:尔为谁时宝之众皆绯缬头巾绯缬袍为号实应曰:我曹州泼李三也。欲归朝廷耳言讫引弓一发贾舍人中矢堕马船已行矣。出清河口渡南岸面见胡深作一寨聚居民养种深乃具申宣抚使韩世忠差许世安王权来接引丙戌宝到楚州世忠犒劳甚厚宝以生口七十馀人解赴巷忠世忠大喜。
刘锜来朝。
十二月淮北宣抚使杨沂中还行在。
呼延通投淮阴县运河卒。
遗史曰:韩世忠晚年好游宴常赴诸统制之请莫不以妻女劝酒世忠必酣醉而後归唯呼延通忿忿有不平之意虽备礼邀世忠至私宅然未尝辄离左右一日世忠与水军统制郭宗仪会於通家世忠略寝通以手捉世忠之佩刀宗仪适见之搦通之手而呼。
曰:统制不可世忠觉面大惊急驰马奔归而令擒呼延通既至世忠数其罪责为崔德明军中自效德明戍淮阴故通在淮阴世忠以十二月二十三日诞生是日诸军献奢者甚盛世忠临厅事坐而受之及通献寿香世忠见通即走入府第不出通伏於地滴泪成泓众劝促通通乃起身而去出门上马奔还淮阴德明献寿回数通不合擅离军之罪决数十下通怏怏投运河运河水深急救之出水已不甦倒鬼斧神工其水以身着毛衫领窄水涨束其颈水不得出而死人皆惜之世忠後亦深自悔恨。
李兴与李成相拒於白马山。
知河南府李兴九月退保於永甯白马山李成亲率番伪首领(删此四字改作兵)众十馀万四面攻围昼夜不息鼓声震山谷凡二旬声不绝兴亲临隘口抚恤士卒尽力御之成不能施其拔先是留守李利用总管孙晖弃城南归也。兴与之家属散亡两三处晖度兴必陷没遂拥其妻周氏至襄阳夺其鞍马掠其财物朝廷知之降诏俾本州存恤别给优廪兴移治白马山寨日唯有幼子在侧方虏(改作敌)势围急人心颇摇兴召将士篇谕之曰:今虽围急当与诸公誓以死守母或二心万一山寨有失我岂污於贼(改作某从敌)者当抱此子南响投岸以谢天子诸公欲出降者请自便诸将皆感泣由是诸隘益坚俄金国遣使斋黄榜招兴以奉国上将军官俾依旧尹西京其馀将佐官属赏各有差兴得檄不启立斩来使以其檄缴赴朝廷白马受围久方深冬泉源枯涸军民乏水众皆病渴兴焚香默祷一夕大雪泉脉涌溢将士皆以为兴之精忠感应兴虽在围中至岁时伏腊专遣将士斋书取闲道诣永安酌献诸陵李成知兴不可动乃敛诸处攻隘围兵於山下驻积刍峙粮为久守之计兴潜遗将士夜出焚刦营寨掩杀过洛水北十八里至三乡镇连战克捷自是成大挫径归西京。
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卷二百四校勘记。
桧破例筵乌於浙江亭(浙江亭一作津亭)鼎不留而登舟(脱鼎字)兀术再犯京师珪闻之径走就师上书於兀术(脱兀术至上书十五字於误作见)李兴移治於白马山(兴误作粤)与金人兵船相过(一本无兵字)数通不合擅自离军之罪(脱自字)。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刘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