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十六
炎兴下帙一百十六。
起绍兴十六年五月,尽绍兴十九年十二月。
绍兴十六年五月金人遣使来贺生辰。
十月何铸为大金贺正旦国信使。
十二月金人遣使来贺正旦。
绍兴十七年三月四日丁卯牛皋卒。
丙寅都统制田师中大会诸将而统制官牛皋遇毒而归知其必毙乃呼门下吏及对家人语以後事翌日丁卯卒於正寝故外人唯知皋无病而卒既而闻其遇毒,或以为秦桧密令师中毒之。
五月金人遣使来贺生辰。
九月一日壬戌朔沈该为大金贺生辰国信使苏晔副之。
詹大方为大金贺正旦国信使容肃副之。
二日癸亥赵鼎卒於吉阳军。
赵鼎安置在海外者凡数年秦桧朝旨令吉阳军月具鼎存亡申尚书省鼎遣人呼其一子至谓之曰:枪必欲我死也。我。若不死当诛及我一家我死则汝曹无患矣。付以後事不食而死年六十三四方人闻之。
有泣下者。
林泉野记曰:赵鼎字元镇解州人登崇甯五年第靖康初解潜为河东宣抚副使辟为句当公事建炎三年为枢密院计议官除侍御史迁中丞金人南侵上幸明州宰相吕颐浩议复还亲征鼎力争以众寡不敌不。若为避狄(改作敌)之计上遂决航海之行四年累言颐浩之过罢之擢签书枢密院是冬罢为提举洞霄宫绍兴二年起知建康府兼江东安抚制置大使顷之改督川陕荆襄诸军事未行而虏犯(改作金人)淮南宰相朱胜非失措乞持馀服罢去鼎奏乞亲征以督诸将乃留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人幸平江府督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进兵淮东击败虏(改作金)众荐张浚复知枢密院事罢席益汪伯彦举用马扩折彦质王居正晏敦复陈与义谬刚张致远胡寅刘大本沈与求章谊刘世甯潘良贵范冲朱震之徒而人心悦向五年迁左仆射兼枢密院事及都督之任士民闻之莫不以手加额鼎为政戢吏爱民谦冲礼士犯颜敢谏权幸请谒内降差除一切格止重伊川程氏六经之学元祐党籍子孙多谋擢用去赃吏进正人一时称为贤相翕然有中兴之望六年刘豫寇淮南刘光世以孤军不敢守庐乞退师太平州鼎从其请张浚往江上督军复遣光世还遂破刘麟浚回以鼎私於光世为奏浚。又请上幸建康以图中原鼎谓宜自守未可进乃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制置大使七年浚罢召鼎复尚书左仆射因请上还临安召用常同张九成傅崧卿向子諲委王庶督军政八年加特进王伦使自虏(改作金)还敌复遣人来议和右相秦桧遂请牙之鼎争不从乞罢乃以检校少保奉国军节度使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再罢为提举洞霄宫虏叛(改作金败)盟鼎上言时政桧方专朝大忌其能心欲杀之讽中丞王次翁诬言其罪责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邵武军居住。又令次翁诬以闻叛(此字改作敌背)盟尝有幸言上亦每衔鼎言语切直责授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十四年桧怒鼎不能自尽令臣僚劾以怨望调吉阳军安置十七年卒年六十三朝野痛之有子四人鼎既死桧憾之不置二十五年衢州通判汪召嗣教官莫伋希桧旨诬鼎子与赵令矜饮酒诽谤时政送在理寺欲加族灭会桧死获免二十六年追复鼎观文殿学士。
秀水闲居录曰:绍兴二年吕相颐浩秦相桧引倾憸浮躁之士列於要近以为党助谋出吕而专政其党建言周宣王时内修政事(删此二字)外攘夷狄(删此二字)故能中兴今二相宜分任内外之事,於是降制除颐浩江淮荆浙都督诸军事总兵江上制词云:玩岁苟安非拯溺救焚之意特时自定岂兴衰拨乱之图。又云:尽长江表里之封悉归经略举宿将王侯之贵咸听指呼都省置修政避议更张法度桧领之五月颐浩出帅群小乱朝纷然竞进无复彝叙上乃觉悟颐浩至润州兵溃不能进引疾求罢召还八月桧贬而局废侍从台谏往往坐媚灶爱去余守会稽勿除同都督军囊章力辞极论利害至数千言後旬日改除参政孟庾时庾同韩世忠湖外讨贼回就用以代颐浩所贪可罢三年正月余双奏适虏(改作金)使来执政皆言江上不可无应接宜待使回三月使人回余。又秦始得旨庾赴阙都督府罢是岁九月颐浩罢政四年夏初张浚被罪陕蜀无大帅言者有章云:若无大帅必失西蜀六月蒙上宣谕曰:西帅难基人朕欲以参政赵鼎积压枢密院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如张浚故事余曰:圣谋如此牙不敢不奉诏自是言者益力而踰月无处分八月余以疮疡谒告十馀日忽奉宸翰如前旨翌日执政见访问疾鼎语余曰:今川陕兵柄皆属吴玠大帅无他能玠能足矣。然玠见为宣抚副使。若官与之同,岂可制乎!余曰:公意如何有所见胡不奏。且公以元枢出使岂论宣抚耶鼎曰:愿得一使名在宣抚上者方为之余心知鼎欲都督即曰:偶拙病未愈不能造朝公不欲自言即同官亦可言也。鼎唯唯後两日再奉宸笔改命鼎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是时余起复居位已累上十二章丐持馀服鼎窥宰席甚急被命殊不乐申请数十条皆不可行如随军钱物须七百万缗之类余参告进呈指此一项奏言昔闻玉音赵鼎出使如张浚故事上曰:然余。又曰:浚自建康赴蜀朝廷给钱一百五十万缗今鼎所须三倍以上今岁郊恩所旨不赀上曰:柰何余曰:欲支三百万缗半出朝廷已如浚数半令所部诸路漕司应副上悦之既退鼎怒语云:令我作乞儿入蜀耶迁延久之郊後余得请鼎果相不复议蜀帅五年春鼎迁左相张浚右相并带都督诸路军事浚统兵往来。
江湖号都督行府权势甚盛便宜行事关送三省密院奉行内外无敢违者更易大将军移徙诸军科敛之重以千万计军民胥怨浚方大言进复中原欲独任国事七年正月逐鼎於会稽至五月淮淝兵变浚贬鼎复相然都督府竟罢矣。。
又曰:赵鼎复相植党亦急凡凶险刻薄之士无湄用使造虚誉而排善类张台属戒自郎官除察院未几迁殿院绍兴八年秋鼎失眷丐罢戒知其决去即露章请留以徼後福其言狂躁愚弄既罢犹知泉州盖其党与维持之力也。今录其疏云:臣本贯河东绛州赵鼎本贯陕西解州乡里相近士大夫通号曰:西人臣被召除馆职官除郎中实自圣恩然人亦或云:鼎进拟是非牙所不得而知也。今赵鼎求去议得皆以为未可臣欲言之则形迹如此俗不言则大臣进退国家安危所系陛下他日必悔之牙初不知鼎负陛下者何事鼎与同列忿争者何语鼎不敢自安者何意牙窃料陛下与鼎君臣之闲嫌疑已久同列之际猜闲已深鼎不自安非一日假使勉强少留终非可否相济圣意已决臣不复言但鼎去之後秦桧先悔而陛下後悔理在不疑此为可虑耳鼎去之後陛下必不独任能国事如鼎者绝少叟权者甚多後来者不三数月即与桧争必矣。此所谓秦桧先悔者也。陛下即位十二年而命相凡九人前後拜罢以三十数已试人材可知使後来者皆大过人虽去鼎可也。。若但逐斥异已而迁除附已者徒为纷纷则与鼎何异万一缓急之计。又将复用之使鼎何颜复见士大夫哉!所谓陛下後悔也。臣今为陛下计有三其上可留则用之鼎。若有负於陛下者面戒饬之鼎。若与同列不协则面责以先国家後私雠之义其次必不可则姑留之行在祖宗故事宰执罢政多留京师非特示恩礼亦以备顾问近时前宰执遂无复敢留行在者乃薄俗可叹非祖宗意也。未罢相则如前五日一到朝堂之类罢相则置之讲筵少俟期月之闲朝政修明边境静劾然後听其远去亦未为晚进退之闲犹为有礼不然去岁召之如彼其急今日去之如此其遽时有缓急事有大小臣恐天下不无窃议鼎尚不敢自保馀人何足道哉!臣之区区所虑者国家之安危所惜者陛下之举措陛下。若以为公论则愿圣心更加审处。若以为迹涉朋附则罪何所逃亦惟陛下。
察之而已伏候敕旨贴黄称牙今为言事官进退皆出宸衷不敢与鼎请留鼎。若去位则臣事陛下无复嫌疑迹逾安矣。在计臣则幸鼎之去为便在陛下则众论以为未便也。常同初除中丞以牙姓名荐於陛下鼎闻之缩项吐舌摇首人传以为笑鼎畏牙如此三省同奉圣旨张戒为耳目之官附下罔上可与外任差遣。
又曰:赵相鼎蒲解闲人起於折屋有朴野之状一日拜相骤为骄侈以临安相府为不足居别起大堂奇花嘉木环植周围深圳之四隅各设大炉为异香奇种每坐堂中则四炉焚香烟气氤氲合於坐上谓之香云:又堂馔自艰难来至菲薄鼎增十倍厚日有会集侍从诸将下逮省寺官所喜者次第召食堂厨公吏支日费香直。且数千缗酒馔尚不计也。其後鼎坐台疏落职守泉累章数千言而乾没都督钱十七万缗窃用激赏库钱七十馀万缗掩有临安府什物三千馀件乃。
绍兴十八年五月金人遣使来贺生辰。
九月陈诚之为大金贺正旦国信使。
王墨卿为大金贺生辰国信使。
十二月金人遣使来贺正旦。
绍兴十九年五月金人遣使来回同生辰。
九月汤鹏举为大金贺正旦国信使石清副之。
张杞为大金贺生辰国信使。
十二月董先为鄂州驻劄御前左军统制。
董先初在鄂州宣抚司为背嵬军统制岳岳飞死後召先赴行在隶步军司为统制先与步帅赵密不协为江东副总管信州驻劄殿司杨存中怜其才常赆遗甚厚具劄子乞隶殿司以三衙不许互换陈乞不许鄂州都中乃乞为统制遂为左军统制。
金人遣使来贺正旦。
金主完颜亶为齐王亮所弑殂(删此字)。
神麓记曰:皇统九年四月初太白蚀月太史言不利於君将大牙作乱。又有旋风从北向南吹染练腾空万民望之上表下赤落在内廷祥曦殿之侧继而风雷大作有龙自寝殿而出入绕壁幕地衣众人皆睹东昏震悸遂大赦一下翰林学士承旨张钧作赦文称迺者龙潜我宫之句由是大怒曰:龙柰我何将张钧杖之数百截去手足而斩之东昬不道自此始也。每日窥砚左右近侍不辩亲疏唯有少不如意恣情。
逞欲手自刃之亲杀兵部尚书赛居常护卫将军八斤(改作巴锦)广威宿直将军特赛(改作集赛)定远胙王长腾马及其弟冀州节度使查辣(改作扎拉)子至皆族诛之。又手刃邓王子阿术(改作阿珠)辅国兄弟二人。又手刃皇后裴靡(改作费摩)申氏并诸刀嫔以放归宗者数辈皆赐死於家大臣战慄待死每日入朝与亲戚相别而行驸马都尉唐括(改作唐古)下率平章政事岐国王亮廉访参政萧王仲武太常大卿乌达(改作乌塔)宿直将军干诸尚厩局使高景山寝殿小底(改作实达尔)兴国奴(改作努)同谋因帝醉熟睡先盗骈帝侧弓刀诈称宣命夜召亮等直入诣寝殿就醉寝杀帝时年三十一是夜有护卫将军忽突(改和呼敦)者元不豫谋潜见此辈入寝殿欲行大逆东昬裸体跃起取旁侧弓刀不获忽突(改作呼敦)先以所执枪剌东昬於壁众乃同时向前乱刀斫而杀之遂闭殿门兴国奴(改作努)传旨敛取护卫弓刀皆不知其详然後屏出敷德殿门诈称前帝宣召大臣等左丞相宗贤夜半入内遂乱刀斫杀并男子并诛之亦召右丞相曹国王阿鲁孛山(改作阿布萨)至则缢杀之遂立亮改号天德迟明朝诸大臣布告天下以失道废亶为东昬王。
金国岐王亮弑其主亶自立。
皇统九年十二月二十日登位改元赦尚书省牒刑部门上下朕惟太祖武凶皇帝神武应期奄有四海以公存心天下大器授於太宗文烈厌代不忘先训凭玉宣命属之前君以统洪业十有五年而昬虐失道人不堪命宗族大臣协心正救之而弗悛遂仰奉九庙之灵已从废黜亦既殂殒宗族大臣咸以太祖经营缔搆所繇垂统推戴眇躬嗣临天下朕以宗社之重义不获已爰受命之初兢兢。若渊冰未知攸济尚赖股肱三事文武百僚同心辅翼以底于治宜布惟新之令以宏在宥之恩可从皇统九年十二月十一日改为天德元年於戏嗣守丕基休於宗祐永绥宇宙尚轸黎元咨尔多方体予至意。
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卷二百十六校勘记。
谋出吕而桧专政(脱桧字)已试未试人材可知(脱未试二字)广威宿直将军特赛(威一作威)夜召亮等直入诣寝殿醉寝弑帝(诣寝殿一作霄仪殿弑误作杀)。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