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南宫适
南宫适问羿、奡不得其死,禹、稷有天下,言力可贱而德可贵。其义已尽,无所可答,故夫子俟其出而叹其为君子,奖其尚德,至于再言之,圣人之意斯可见矣。然明道先生云:“以禹、稷比孔子,故不答。”范淳父以为禹、稷有天下,故夫子不敢答,弗敢当也。杨龟山云:“禹、稷之有天下,不止于躬稼而已,孔子未尽然其言,故不答。然而不正之者,不责备于其言,以沮其尚德之志也,与所谓‘雍之言然’则异矣。”予窃谓南宫之问,初无以禹、稷比孔子之意,不知二先生何为有是言?若龟山之语,浅之已甚!独谢显道云:“南宫适知以躬行为是,是以谓之君子。知言之要,非尚德者不能,在当时发问间,必有目击而道存,首肯之意,非直不答也。”其说最为切当。
南宫适问孔子请教羿、奡不得好死而禹、稷却得到天下的问题,声言武力不值得重视而光明的道德才最为可贵,他的话已经把道理说完了,没有什么可以解答的,所以孔夫子等他出去之后叹他是位君子,褒奖他崇高美好的道德,以至于说了两次,圣人的意见从这里就可看出来了。可是明道先岁(程簇,私遂明道先生)说:“把禹、稷同孔子相比,所以不回答。”范淳父(范祖禹,字淳夫。夫、父通)认为禹、稷得到了天下,所以孔夫子不敢回答,是不敢当的意思。杨龟山(杨时,号龟山)说“禹、稷得到天下,并不只是靠着亲自种庄稼一件事,孔子不认为南宫适的话全对,所以不回答。可是没有纠正他的话,是为了不对他的话求全责备。不阻止他崇高道德的志向,这同其他场合所说的‘雍(即冉仲弓)的话正是’之类全然肯定是不同的。”我私下以为南宫适的问话,全无拿禹、稷比孔子的意思,不知道二位先生为何说这种话!象杨龟山的意见,浅陋之极!唯有谢显道说:“南宫适知道把亲身施行当成大事,因此称他为君子。知道他说话的要点,是说若非崇高道德的人不难做到躬稼,在发问的当时,肯定有用眼神示意的情况,表示了首肯的意思,并非只是不回答。”他的说法最为恰当。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总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