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逸诗书
逸《书》、逸《诗》,虽篇名或存,既亡其辞,则其义不复可考。而孔安国注《尚书》,杜预注《左传》,必欲强为之说。《书》“汨作”注云“言其治民之功”,“咎单作《明居》”注云:“咎单,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传》“国了赋辔之柔矣”注云“义取宽政以安诸侯,若柔辔之御刚马”,如此之类。予顷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颖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曰:“知之为知之,《尧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为不知,《九共》、《槁饫》略之可也。”其说最纯明可嘉,林君有《书解》行于世,而不载此语,故为表出之。
散失的《尚书》、散失的《诗经》,虽然有些篇名留存着,但既然它的内容亡佚了,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再能够考证了。可是孔安国注《尚书》,杜预注《左传》,一定要想给它们作出解释。《尚书》的“泪作”,孔安国注释说,“这是说他治理百姓功劳”,“咎单作《明居》”,注解说:“咎单,是管理土地的官,写了《明居》,是关于民法的”,《左传》中“国子赋髻之柔矣”,杜预注解道:“它的意义在于,要用宽松的政治来使诸侯安定,就象柔软的缓绳驾驭刚烈的骏马一样。”象这一类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学教授时,林之奇(字少颖)做了《尚书》学的教谕,在讲“帝厘下土”几句的时候,他说:“知道就是知道,这就是《尧典》、《舜典》可以解说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九共》、《槁饫》略去它也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是最精纯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书解》流行在社会上,可是没有写上这几句话,因此我为他发表出来。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管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