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魏相萧望之
赵广汉之死由魏相,韩延寿之死由萧望之。魏、萧贤公卿也,忍以其私陷二材臣于死地乎?杨恽坐语言怨望,而廷尉当以大逆不道。以其时考之,乃于定国也。史称定国为延尉,民自以不冤,岂其然乎?宣帝治尚严,而三人者,又从而辅翼之,为可恨也?
西汉时,大臣赵广汉向以执法不遵权贵著械后来却被杀,这事与魏相有关;曾任颖川、东郡太守的韩延寿,也是政绩卓著,后来也被诬陷身死,这又与萧望之有关。魏相、萧望之都是非常贤明的公卿大臣,怎么会忍心以个人的恩怨把二位有才能的贤臣里于死地呢?杨恽也是一位为朝廷立过大功劳的大臣,他因为被免为庶人后,竟因给友人写信时说了儿句牢骚话,就被掌别狱的廷尉认为是大逆不道,判处以斩刑。这个廷尉又恰恰是于定国,历史上曾经称道于定国为廷尉、民间就没有冤案了,果真是如此吗?并不尽然,以宣帝时法制很严,而魏相、萧望之、于定国三人又是辅佐皇帝的得力大臣,也曾有过这类失误,实在是天大的遗憾。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术数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