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张嘉贞
唐张嘉贞为并州长史、天兵军使,明皇欲相之,而忘其名,诏中书侍郎韦抗曰:“朕尝记其风操,今为北方大将,张姓而复名,卿为我思之。”抗曰:“非张齐丘乎?今为朔方节度使。”帝即使作诏以为相。夜阅大臣表疏,得嘉贞所献,遂相之。议者谓明皇欲大用人,而卤莽若是,非得嘉贞表疏,则语相齐丘矣。予考其事大为不然。按开元八年,嘉贞为相,而齐丘以天宝八载始为朔方节度,相去三十年,安得如上所云者?又是时明皇临御未久,方厉精为治,不应置相而不审其名位,盖郑处诲所著《明皇杂录》妄载其事,史家误采之也。《资治通鉴》弃不取云。
唐朝张嘉贞任并州长史、天兵军使,唐明皇想让他当丞相,但忘了他的名字,便告中书侍郎韦抗说:‘我曾经记得他的风度品格,现在是北方的大将,姓张,双名,你替我想想。”韦抗说:“是不是张齐丘?现在是朔方节度使。”唐明皇就让他写诏书,让张齐丘当丞相。唐明皇夜里看大臣的表章,看到张嘉贞送上的疏文,便让他当了丞相。评议家说唐明皇想重用人材,却这样鲁莽,如不是见到张嘉贞的表章,就误用了张齐丘。我经过考查,认为并不如此。按唐玄宗开元八年,张嘉贞任宰相,张齐丘是玄宗天宝八年才任朔方节度使的,相差三十年,怎么能象以上所说的呢?再说当时唐明皇即位不久,正在励精图始,不应该任命丞相而不知道姓名和官位,这只是郑处诲所著的《 明皇杂录》 胡记了此书,历史学家误用罢了。《 资治通鉴》 就没有采用。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氾胜之书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