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类·卷四
◎彭文勤试题
文勤督学浙江,所命试题,如“王二麻子”、“斩”、“绞”、“徒”、“流”、“杖”类,俱极巧妙。一日至敷文书院课士,山长以有事出院,因出四题:肆业生云“至于岐下”,请考生云“放于琅琊”,肆业童云“馆于上宫”,请考童云“处于平陆”。公谓诸生曰:“汝等知今日出题之意否?”对曰:“不知。”公曰:“横看去,乃‘至放馆处’四字也。”又试金华九学同场,将出题,教职中偶禀他事,语杂仲四先生,公问仲何人,曰:“武义岁贡,设帐郡斋者。”遂连书九题:“武王是也”、“义然后取”、“岁不我与”、“进不隐贤”、“士志于道”、“仲尼之徒”、“四时行焉”、“先行其言”、“生之者众”,合“武义岁进士仲四先生”九字。童生初场题,分四仲:“管仲”、“虞仲”、“微仲”、“牧仲”。
次场,教职中耳语云:“今日恐不能再切中四先生矣。”公即书四题:“太王”、“尊贤”、“西子”、“席也”,补足“设帐郡斋”之语。复试总题:“仲壬四年。”仲闻之,谓太守曰:“宗师前后试题,胜于为我作传矣。”又试处州初场,府尊不到,委同知点名;次场求谒,公曰:“太尊今日才来?”对曰:“方从省下来,不获已,故命同知来。”公曰:“来与不来,听太尊自便。尚有童生正场,太尊来,益昭慎重。”对曰:“敢不如命。”是日七学出题,自一字至七字止:“来”、“医来”、“远者来;”、“送往迎来”、“厚往而薄来”、“不远千里而来”、“而未尝有显者来”;经题:“七日来复”、“凤凰来仪”、“贻我来牟”、“剡子来朝”、“礼闻来学”,以问答中多来字故也。
及试童生次场,府尊奉委上省,仍委同知点名,公笑谓教职曰:“太尊今日真不获已也。”题出:“又其次也”、“委而去之”、“同其好恶”、“知其所止”、“来者不拒”。其敏慧类如此。又闻某方伯试士命题云:“伯牛有疾”、“子路请祷”、“充虞路问”、“康子馈药”、“瞽瞍杀人”、“右师往吊”、“门人治任”。盖其时督学新亡,方伯摄行试事故也。
◎潘文恭应童子试
潘文恭公试童子日,端坐试席,风度凝重,吴县令李逢春异之。因命对云:“范文正以天下自任。”公应声曰:“韩昌黎为百世之师。”夫文正、昌黎,后世殊难追逐,然公口气如此,则已安排作状元宰相矣。
◎赵翼
乾隆辛巳殿试时,兆将军惠方奏凯归,高宗隆其遇,亦派入阅卷。兆自陈不习汉文,上谕以诸臣各有圈点,圈多者即佳也。将军检得赵翼卷,独九圈,遂以进呈。先是历科进呈卷,皆弥封,俟上亲定甲乙,然后拆题。是科因御史奏改,先拆封,传集引见。上是日阅卷逾时,见第一卷系赵翼,江南人;第二卷胡高望,浙江人,且皆中书;而第三卷王杰,则陕西人也。因特召读卷大臣,问本朝陕西曾有状元否,对曰:“未有。”
上即以三卷互易,赵为第三人及第。传胪之日,三人者例出班跪,而赵独带数珠。上升殿遥见,以问傅恒,恒以军机中书对,且言昔汪由敦应奏文字,皆其所拟也,上心识之。其明日谕诸臣,谓赵翼文自佳,然江浙多状元,无足异,陕西则本朝尚未有,即与一状元,亦不为过耳。于是赵翼之名益著。
◎割裂题
鲍觉生先生桂星,督学河南,出题每多割裂,士子逐题作诗嘲之云:“礼贤全不在胸中,扭转头来只看鸿;一目如何能四顾,本来孟子说难通(顾鸿)。”
“世间何物最为凶,第一伤人是大虫;能便当先驱得去,其余慢慢设牢笼(驱虎)。”
“广大何容一物胶,满场文字乱蓬茅;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鱼包变草包(及其广大草)。”
“屠刀放下可齐休,只是当年但见牛;莫谓庞然成大物,看他觳觫觉生愁(见牛)。”
“礼云再说亦徒然,实在须将实物先;匹帛有无何足道,算来不值几文钱(礼云玉)。”
“古来惨刻算殷商,炮烙非刑事可伤;不见周文身一丈,也教落去试油汤(十尺汤)。”
“没头没脚信难题,七十提封一望迷;阿伯不知何处去,剩将一子独孤栖(七十里子)。”
“秋成到处谷盈堆,又见渔人撒网回;不是池中无别物,恐防现出本身来(谷与鱼)。”
“纸上筌蹄亦可求,葩经专纪草春秋;一生最怪莺求友,伐木都教影不留(兽草)。”
“真成一片白茫茫,无土水于何处藏;欺侮圣人何道理,要他跌落海中央(下袭水)。”
“拣取明珠玉任沉,依然一半是贪心;旁人不晓题何处,多向红楼梦里寻(珠宝)。”
“但凭本量自推摩,果是真刚肯怕磨;任你费将牛气力,姑来一试待如何(坚乎磨)。”
◎李申耆应童子试
阳湖李申耆先生兆洛,少即绝特向学。初应童子试,县令陈君以其年最稚而投卷最先,疑诘之。先生应答如流,令曰:“汝即归,吾不招复汝矣。通场必无及汝者,招复非第一不可。汝髫年初试,即盖一邑,非吾之所以期汝也。”遂在厅事书联为赠曰:“他日定成名进士;乃翁真有好儿郎。”邑中传为佳话。
比应学政试,督学仁和胡文恪公既首擢,复将先生原场及复试卷刻成,九学诸生各给一本,曰:“归家熟读之,毋薄李生新进。老夫衡文半天下,未见有如李生者。”先生淹通天人,学专而博,当其华年英发,固宜如景卿麟凤,蚤著辉光,而当时名卿大夫,有风教之责者,一士之身,矜宠培护至此,亦可谓难能已。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小窗幽记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