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斜正篇
或曰﹕“棋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岂非诡道耶?”予曰﹕“不然。”《易》云﹕“师出以律,否藏凶。”兵本不尚诈,谋言诡行者,乃战国纵横之说。棋虽小道,实与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下者,举无思虑,动则变诈。或用手以影其势,或发言以泄其机。得品之上者,则异于是。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图胜于无朕,灭行于未然。岂假言辞喋喋,手势翩翩者哉?《传》曰﹕“正而不谲。”其是之谓欤?
有人说:“围棋致力于权变欺诈,以劫杀名之,这难道不是诡诈之道吗?”我回答道:“不是这么回事。”《易·师》说:“战队出师,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不按法则办事,则会暗藏凶险”用兵本来不崇高欺诈阴谋,倡诡诈之道的,本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论调。围棋尽管属于小道,究其实质,确与兵法相合。所以,围棋的品类很多,而下棋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属于下品的棋手,完全没有周密的考虑,动不动就是权变欺诈,有的用手来比划棋势,有的说话来泄露心机。属于上品的棋手则与此不同,无不经过深思熟虑,根据具体情况而随机应变,其精神活动于棋局之内,在投子之前已拿定主意,所以总是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谋划取胜之道,在未成为现实的时候消除输棋的可能性。哪里用得着喋喋不休地说话、故作洒脱地打手势呢?文字记载:“正直而不欺诈。”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