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短长,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者凶。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伤寒己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 温病时行大热,其脉细小者死。(《脉经》云∶时行作穣穣。)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热病二三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四五日头痛腹痛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 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软(一作喘)不散(一作数者),当喑,喑后三日汗不出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枯黑者死。 热病未得汗,脉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气之极也,十死不治。 热病已得汗,脉常躁盛,此阴气之极也,亦死。(《太素》作阳极。) 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亦死。(大,一作专。)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也。 热病发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巢氏病源》云∶虚数者生。)坚急疾者死。 诊癫病,虚则可治,实则死。又云∶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癫病脉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脉沉小急实,不可治,小坚急亦不可疗。 诊头痛目痛,久视(一作卒视)无所见者死。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实强者生,沉者死。 其脉大,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 腹胀满便血,脉大时绝极下血,脉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疾者死。 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 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肠 之属身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弦涩者死,以脏期之。 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 肠 筋挛,脉小细安静者生,脉浮大紧者死。 洞泄,食不化,下脓血,脉微小者生,紧急者死。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蚀阴疰,其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 肌瘦下脱形,热不去者死。 咳而呕,腹胀且泄,脉弦急欲绝者死。 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汗出若衄,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脉紧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伤寒家咳而上气,脉数散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 上气喘息低昂,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一作又甚。) 上气注液,其脉虚宁宁伏匿者生,坚强者死。
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则生,实而逆涩则死。(《太素》云∶寒气暴上,脉满实,何如?曰∶
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其形尽满何如?曰∶举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为顺则生,逆则死?曰∶所谓顺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瘅,脉实大,病久可治,弦小坚急,病久不可治病胀闭,其脉浮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卒中恶,吐血数升,脉浮大疾快者生,沉细数者死。 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病疮,腰脊强急螈 者,皆不可治。 寒热螈 ,其者死。 金疮血出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大者死。 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疮出血一二石,脉来大者,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断者,脉止脉来大者,七日死。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人为百药所中伤,脉洪大而速(《脉经》作迟)者生,微细者死。 人病甚而脉不调者,难瘥。 人病甚而脉洪者,易瘥。 人阴阳俱结者,见其上齿如熟小豆,其脉躁者死。(结一作竭。) 人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得安静者死。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脉微,阳羸阴强者生,脉焱大加息者死。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月而死。 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其病腹痛逆满,气上行,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成结瘕,得病以冬时,黍 赤而死。 尺脉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细而有力者,是谷气不足,病得节辄动,枣叶生而死,此病秋时得之。 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在仲夏得之,此脉桃花落而死。(花一作叶。)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小乍大,朝来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过,上出鱼际。沉伏即下不至关中,往来无常,时时复来者,榆叶(一作荚)落而死。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有顷更还,二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逆如循直木,如循张弓弦, 然如两人共引一索者,至立春而死。(《脉经》作立冬死。)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易经
- 大学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