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方·肺虚实第二
(脉四首 方二十首 灸法三首)
肺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治肺实热,胸凭仰息泄气除热方∶
石膏(八两) 白前 杏仁(各三两) 白术 橘皮(各五两) 枸杞根皮(切二升),赤蜜(七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治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泄胸中喘气方∶
桃皮 芫花(各一升)
上二味 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纳汁中,敷胸温四肢,不盈数日即歇。
橘皮汤
治肺热气上咳息奔喘方。
橘皮 麻黄 柴胡 干紫苏(《删繁》作干兰,各三两) 杏仁 宿姜(各四两) 石膏(八两)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两沸,去沫,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与两剂。
治肺热喘息鼻衄血方∶
羚羊角 元参 射干 鸡苏 芍药 升麻 柏皮(各三两) 生地(切一升) 栀子仁(四两) 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者下芒硝三两,更煮三沸。
治肺热饮酒当风,风入肺,胆气妄泄,目青气喘者方∶
麻黄(四两) 甘草 五味子(各三两) 杏仁(五十粒) 母姜(五两) 淡竹叶(切,一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泻肺散
治酒客劳倦或出当风,喜怒气舍于肺,面目黄肿,起即头眩,咳逆上气,时忽忽欲绝,心下弦急不能饮食,或吐脓血,胸痛引背,支满欲呕方。
五味子 百部(各二两半) 茯苓 附子 肉苁蓉 石斛 当归 远志 川续断(各一两)细辛 甘草(各七分) 防风 川椒 紫菀 桂心 干姜 款冬花(各一两半) 桃仁(六十枚)杏仁( ?
上十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后稍加至二匕。
灸法∶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阴都,随年壮,穴在挟胃脘两边相去一寸,胃脘在心下三寸。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各七壮。
肺与大肠俱实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煮散∶治肺与大肠俱实,令人气凭满方。
麻黄 茯苓(各六分) 黄 大青 桂心(各三分) 细辛 杏仁(各五分) 石膏(二两)丹参(半两) 五味子 甘草 橘皮 贝母 川芎(各一两) 枳实(三枚)
上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以井花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为三服,日再。
肺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咽干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治肺虚冷声嘶伤,语言用力战掉缓弱,虚瘠风入肺方∶
防风 独活 川芎 秦椒 干姜 黄 (各四十二铢) 天雄 麻黄 山萸肉 五味子(各三十八铢) 甘草(三十六铢) 秦艽 桂心 山药 杜仲 人参 细辛 防己(各三十铢)菊花
上二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一方有石膏六分,当归五分。
酥蜜膏酒
治肺气虚寒,疠风所伤,语声嘶塞,气息喘惫咳唾,止气嗽通声方。
酥 崖蜜 饴糖 生姜汁 生百部汁 枣肉 杏仁(各一升研) 甘皮(五具末)
上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搅三上三下约一炊久,取姜汁等各减半止,温酒一升,服方寸匕,细细咽之,日二夜一。
又方 猪胰(三具) 大枣(百枚)
上二味,以酒五升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绞去滓,七日服尽,二七日忌盐。
羊胰亦得。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喘上气,尤良(《肘后方》治久咳上气,二十年诸治不痊者。)
治肺寒损伤气嗽及涕唾鼻塞方∶
枣肉(二斤研作脂) 杏仁(一升熬研为脂) 酥 生姜汁 白糖 白蜜 生百部汁(各一升)
上七味合和,微火煎常搅约一炊久,下之细细温清酒服二合,日二。
又方 专取猪胰涤除痰垢,大枣通行津液,渍酒治证如前或易羊胰入肺,尤捷。
又方 即酥蜜膏酒,倍用枣肉、杏仁之通津,而去甘皮之耗气。
补肺汤
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两) 干姜 桂心 款冬花(各二两) 麦冬(一升) 桑根白皮(一斤) 大枣(一百枚) 粳米(一合)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黄 (五两) 甘草 钟乳 人参(各二两) 干地黄 桂心 茯苓 白石英 桑白皮 浓朴 干姜 紫菀 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远志 麦冬(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饮食方。
苏子(一升) 桑白皮(五两) 半夏(六两) 紫菀 人参 甘草 五味子 杏仁(各二两)款冬花 射干(各一两) 麻黄 干姜 桂心(各三两) 细辛(一两半)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声音而渴,舌本干燥方五味子 苏子(各一升) 白石英 钟乳(各三两) 款冬花 竹叶 橘皮 桂心 桑白皮 茯苓 紫菀(各二两) 麦冬(四两) 生姜(五两) 杏仁(五十枚) 粳米(二合) 大枣(十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枣,以米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又方 治肺气不足,心腹支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干呕心烦,耳中闻风雨声,面色白方。
款冬花 桂心(各二两) 桑白皮(一斤) 生姜 五味子 钟乳(各三两) 麦冬(四两)粳米 ?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枣令熟,去滓纳药,煎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
一方用白石英二两(《广济》有紫菀,人参各二两,名紫菀汤。)
麻子汤
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方。
麻子(一升) 桑皮 饧(各一斤) 桂心 人参(各二两) 阿胶 紫菀(各一两) 生姜(三两) 干地黄(四两)
上九味 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饧煎
治肺气不足,咽喉苦干方。
作饧任多少,取干枣一升,去核熟捣,水五升和使相得,绞去滓,澄去上清,取浊者纳饴中搅火上煎,勿令坚,令连服如鸡子大,渐渐服之,日三夜二。
治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方∶
灸肺俞各二壮,肺俞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与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小建中汤
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方。
大枣(十二枚) 生姜 桂心(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合饴糖八两,煮三沸,分三服(《肘后》用黄、人参各二两,名黄 建中汤。)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诗文评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