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方八首大承气汤
治热盛,腹中有燥屎, 语者方∶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五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抵当丸
下血方。
水蛭 虻虫(各二十枚) 桃仁(二十二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 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当汤
治同前。
水蛭 虻虫(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气汤方
枳实(五枚)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生地黄汤
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芒硝(二合) 大枣(二枚)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汁,分再服。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
治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屎, 语方。
柴胡(半斤) 葳蕤 知母(各二两) 大黄 甘草(各一两) 人参 黄芩 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 半夏(半升)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 栀子仁 芍药 知母(各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豉丸
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方。
豉(一升) 杏仁(六十枚) 黄芩 黄连 大黄 麻黄(各四两) 芒硝 甘遂(各三两) 巴豆(去油,二百枚)
上九味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