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论·议处方第五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风湿以风湿药,风劳气冷各随其所宜。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重热腻滑,咸醋药石、饮食等,于风病为治,余病非对。轻冷粗涩,甘苦药草、饮食等,于热病为治,余病非对。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于冷病为治,余病非对。其大纲略显其源流,自余睹状可知。临事制宜,当识斯要。
《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节气早晚,只供采取,用以为药。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心,永无必愈之效;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冷,加当归、芎 、干姜;虚而损,加钟乳、棘刺、肉苁蓉、巴戟天;虚而大热,加黄芩、天门冬;虚而多忘,加茯神、远志;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紫石英、沙参、小草;冷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不冷不热无用之;虚而口干,加麦门冬、知母;虚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枣;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虚而小便赤,加黄芩;虚而客热,加地骨皮、白水黄 ;虚而冷,用陇西黄 ;虚而痰,复有气,加生姜、半夏、枳实;虚而小肠利,加桑螵蛸、龙骨、鸡 ;虚而小肠不利,加茯苓、泽泻;虚而溺白加浓朴。诸药无有一一历而用之,但据体性冷热,的相主对,聊叙增损之一隅,入处方者宜准此。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