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十七
刘敬宣 刘怀肃 刘粹 孙处 蒯恩 向靖 刘锺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少年时成为孤儿,居丧以哀伤闻名。太守韩伯见了他,对胡藩的叔叔尚书胡少广说:“您的这个侄子一定会以义烈成名。”州府征召,他不去上任,等二弟加冠结婚完毕,才到郗恢的军幕中担任参谋。当时殷仲堪为荆州刺史,胡藩的妻兄罗企生是殷仲堪的参军。胡藩从江陵经过,去看望罗企生,从而劝说殷仲堪说:“桓玄的意趣没有常性,您对他的崇信太过分了,不是迎接未来的好方法。”殷仲堪很不高兴。胡藩下来后对罗企生说:“倒过戈柄来交给别人,必定会导致大祸,如果不早早离开,后悔就来不及了。”后来桓玄从夏口袭击殷仲堪,胡藩参谋殷仲堪后军军事。殷仲堪失败,罗企生果然因为跟从他而遭了祸患。
虞丘进 孟怀玉 胡藩 刘康祖
胡藩转换职务为太尉大将军相国参谋军事。宋武帝起兵,桓玄战败将要逃跑。胡藩拉着马缰说:“现在羽林军的射手还有八百人,都是过去西部的义兵,一旦舍弃他们,再想回归难道还能做得到吗?”桓玄只是用鞭子指着天空。从此奔逃,互相失散,后来他在芜湖追上了桓玄。桓玄见了胡藩,高兴地对张须无说:“您这一州总是多出士人,今天又见到了王修。”桑落失败后,胡藩的军舰被烧毁,他穿着铠甲跳入水中,潜泳了三十来步,才得以登岸。于是回到了家中。
起家王恭前军参军,又参会稽世子元显征虏军事。隆安二 年,王恭起兵京口,以诛司马尚之爲名,牢之时爲恭前军司马。 恭以豪戚自居,甚相陵忽,牢之心不能平。及恭此举,使牢之 爲前锋,牢之遣敬宣袭恭,败之。元显以敬宣爲后将军谘议参 军。
武帝平时听说胡藩对殷仲堪直言劝告,又为桓玄尽节,便召聘他到本镇军中参谋军事。跟随征讨慕容超,慕容超的军队屯聚在临朐。胡藩告诉武帝说:“贼军屯兵城外,留守部队必然很少,现在前往攻取他的城池而斩断他的旗帜,这便是韩信战胜赵军的办法。”武帝便派檀韶与胡藩秘密前往,于是攻克了此城。贼军见城池陷落,立即逃走,退军去保广固。武帝又把它包围起来,将要攻下的那天夜里,忽然有一只鸟像鹅一样大,青黑色,飞入武帝帐幕中。众人都认为不祥。胡藩庆贺说:“青黑,是胡虏的颜色。胡虏归我,大吉大祥。”第二天早晨攻城,城被攻陷。他跟随征讨卢循到达左里,屡战有功,被封为吴平县五等子。
三年,孙恩爲乱,牢之自表东讨,敬宣请以骑傍南山趣其 后。吴贼畏马,又惧首尾受敌,遂大败之,进平会稽。迁后军 从事中郎。
不久任命为鄱阳太守,跟随讨伐刘毅。起初,刘毅要去荆州,上表请求绕道东部回建邺辞别陵墓。离都城还有几十里,没再前行,面向宫阙叩拜。武帝前往倪塘会见刘毅,胡藩请求把他杀掉,便对武帝说:“您认为刘卫军在您以下么?”武帝说:“您以为怎样?”他说:“要论豁达大度,功高天下,聚集百万之众,合乎天人愿望,刘毅当然应该佩服您。至于涉猎记传,吟咏谈说,自许为雄杰,进行夸口,官绅白面之士,纷纷投归,在这方面刘毅就不肯在您之下了。”武帝说:“我与刘毅都有克复的功劳,他的罪过还没有彰显,不可以自相图谋。”到了现在,又对胡藩说:“以前如果听从了你在倪塘的计谋,就不需要有今天的行动了。”
宋武帝既累破祅贼,功名日盛,敬宣深相凭结。元显进号 骠骑,敬宣仍随府转。元显骄肆,群下化之,敬宣每预宴会, 调戏无所酬答,元显甚不悦。
他又跟随征讨司马休之,做了参军。徐逵之败亡,武帝非常生气,当天就在马头岸渡江。江津岸边峭壁千丈,司马休之临岸布阵,无法攀登。武帝叫来胡藩,命令攀登上岸,胡藩脸色犹疑。武帝发怒了,命令左右把他押来,想要斩他。胡藩不甘被杀,回过头来说:“宁可前进而死。”便用刀头在岸上凿孔,勉强容下脚指,径直上攀,随着攀上的人越来越多。登上以后,拼死战斗,终于打败了敌人。
元兴元年,牢之南讨桓玄,元显爲征讨大都督,日夜昏酣。 牢之以道子昏闇,元显淫凶,虑平玄之日,乱政方始;会玄遣 信说牢之,牢之欲假手于玄诛执政,然后乘玄之隙,可以得志 天下。将许玄降。敬宣谏恐玄威望既成,则难图。牢之怒曰: “吾岂不知今日取之如反复手,但平后令我奈骠骑何?”遣敬 宣爲任。
跟随讨伐关中时,为太尉军事参谋,统领另一支队伍到了河东。暴风吹着辎重舰漂到北岸,魏军得到了这只军舰。胡藩十分气愤,率领身边十二人乘小船径直前往。魏骑兵五六百人,看见胡藩前来,一齐笑他。胡藩善于骑射,登岸射击,应弦而倒的约有十人。魏军通通退走,全部收复了所失的土地,然后返回。又派遣胡藩和朱超石等追魏军到达半城,魏军几万人进行合围,胡藩和朱超石兵不满五千,奋力作战,大破了敌军。武帝回到彭城,参与相国军事。议论他平定司马休之和广固的功劳,封为阳山县男。元嘉年间(424~453),位居太子左卫率。死后,谥号为壮侯。儿子胡隆世继承了他的爵位。
玄既得志,害元显,废道子,以牢之爲会稽太守。牢之与 敬宣谋袭玄,期以明旦。尔日大雾,府门晚开,日旰,敬宣不 至。牢之谓谋泄,欲奔广陵,而敬宣还京口迎家。牢之谓已爲 玄禽,乃缢而死。敬宣奔丧,哭毕,就司马休之、高雅之等俱 奔洛阳,往来长安,求救于姚兴,后奔慕容德。
胡藩的几个儿子,大都不遵守法度,第十四子胡遵世伙同孔熙先谋反,文帝因为胡藩是功臣,不想暴露这件事,便让江州官员借其他事情把他杀死。第十六子胡诞世,第十七子胡茂世,后来企图拥戴平民刘义康,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豫章,将他们讨平。
敬宣素明天文,知必有兴复晋室者。寻梦丸土服之,觉而 喜曰:“丸者,桓也,桓吞,吾当复本土乎。”乃结青州大姓 诸崔、封谋灭德,推休之爲主。时德司空刘轨大被任,高雅之 又要轨,谋泄,乃相与杀轨而去。会宋武帝平京口,手书召敬 宣,即驰还,袭封武冈县男,后拜江州刺史。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周书
- 北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