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脏腑·三十七难
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幽梦影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