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章 尚贤(上)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
现在的天子、诸侯、有地位的贵族施政於国家的人,都希望国家富足,人民众多,刑法和政治安定。然而国家不得富足而得贫穷,人民不得增加而得减少,刑法和政治不得安定而得混乱,那么是从根本上失去他们想要的东西,得到他们所憎恶的东西,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这是天子、诸侯、有地位的贵族施政於国家的人,不能尊敬贤者、任用能人参政的缘故。因此国家拥有贤能之士多了,那么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增大;贤能之士减少了,那么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降低。因此,当权者(致力的)事情,将在於使贤能增多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有人问:那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墨子说:假如要想要增加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使他们贵,尊敬他们,给他们荣誉。这样以后,国家的射箭、驾车能手将会得并增加了。何况贤能的人,敦厚於德行,擅长於言辞,精通於学术呢?这本来就是国家的财富、朝廷的辅佐呀!也务必将使他们富、使他们贵,尊敬他们,给他们荣誉,这样了以后,国家的贤能之士将可以得到并增多了。所以古时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因此国中富贵的人听到它,都返回(指朝廷以外)商量说:“当初我所依靠的是富贵,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贫贱,那我不可不为义。”有亲的人听到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先前我所依靠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那麼我不可做合於‘义’的事。”君主的亲属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起初我们所依赖的,是亲戚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非亲属关系,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与君主亲近的人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起初我们所依赖的,是亲近;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疏远,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离君主和国都远的人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我先前把离君主远看成是没有依靠,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疏远,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及至边邑郊外僻地方的臣僚,在宫廷中担任值宿、守卫等事务的贵族子弟(庶子:未正式授职的贵族弟子),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郊野之民听到了,都争先做合於“义”的事。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说“君上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奉事君上的,只有一种途径。拿它跟富人作譬喻,有高墙、深邃的房屋,墙已经立好了,谨慎地在墙上开凿一道门户。有强盗进入,关闭他所由进入的地方再寻找盗窃者,强盗没有逃出的通道。”这是什麼缘故呢?就是因为君王抓住了关键(指“义”)。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所以古代圣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给他高高的官爵,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墨子或:“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所以在这时,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於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於下位。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这就是说的这样的言论。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所以古代尧选拔舜在服泽(地名)的北边,把政权交给他,天下安定。禹选用益在阴方(地名)之中,把政权交给他,九州平定。汤选用伊尹在厨房之中,把政权交给他,谋略成功。文王推举闳天、泰颠於从事渔猎之中,把政权交给他们,商朝末年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禄厚位尊的大臣,没有谁不敬惧并且戒惕的;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市集(店铺)的人,没有不争著勉力去崇尚道德的(意:疑为“德”字的讹误)。所以士这种人能用为得力助手(承嗣:副官,助手)。所以得到士,谋略就不会受挫,身体不必劳苦。名声确立且功业成就,美好的事物得以显扬,丑恶的事物不会发生,就是由於得到了士的缘故。因此墨子说:“如愿以偿(这裏指治国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治国不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往上想师法前人,奉行尧舜禹汤之道,就不可以不崇尚贤能。尚贤的人,是政治的根本啊。”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了凡四训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