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章 尚同(上)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所以一人就有一种意见,两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他们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明白了天下产生混乱的原因,是没有行政长官,所以就要选择天下的贤良且可任以政务的人来,拥立其为天子。天子确立了,因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天下的贤良且可任以政务的人来,立为三公。天子和三公都已经确立了,又因为天下广大,远方异国的人民,对于是非利害的区别,不可能一一明白,所以再划分许多国家,设立诸侯与国君。诸侯、国君确立后,因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诸侯国里的贤良且可任以政务的人来,设立为行政长官。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行政长官具备后,天子就向天下百姓发布政令,说:(你们)不论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都要报告给自己的上级。上级认为对的,大家都一定也要认为对:上级认为不对的,大家也都必须认为不对。上级有过失就要规谏,下面的人有好的言行就要访求并举荐。与上级一致而不在下面结党营私,这是上级所称赏而下面所赞誉的做法。假如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却不报告给上级,上级所认为对的却认为不对,上级所认为错的却认为没错,上级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的人有好的言行却不能访求举荐,下面结党而不能与上级一致的,这是上级所要责罚,而且百姓也要非议的做法。上级用这个原则来进行赏罚,就能明察秋毫而且符合实际。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所以,里长是一里内的仁人。里长向一里的百姓发布政今说:不论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对的,大家都一定也要认为对:乡长认为不对的,太家也都必须认为不对,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乡长正确的言论;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乡长正确的行为。那么一个乡还有什么理由混乱呢?考察一个乡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有乡长能统一全乡人的意愿,所以一乡就得到治理了。”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乡长是一乡内的仁人。乡长向一乡的百姓发布政令,说:不论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报告给国君。国君认为对的,大家都一定也要认为对;国君认为不对的,大家也都必须认为不对。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国君正确的言论;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国君正确的行为。那么一个国还有什么理由混乱呢?考察一个国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有国君能统一全国人的意愿,所以一国就得到治理了。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国君是一国内的仁人。国君向一国的百姓发布政令,说:不论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对的,大家都一定也要认为对;天子认为不对的,大家也都必须认为不对。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天子正确的言论: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天子正确的行为。那么天下还有什么理由混乱呢?考察天下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有天子能统一全天下人的意愿,所以全天下就得到治理了。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天下的老百姓如果都向上统一于天子,而不向上统一于天的意志,那么灾祸就还没有完全离去。现在如果上天让大风与暴雨频频到来,这就是上天对于不向上统一于天的意志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代圣王制定了五种刑罚,诚然是用来治理人民的。就好像丝线有头绪,渔猎的网有纲,是用来收束那些不向上统一于上级的百姓一样。”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